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一座看守所被震塌,200多名囚犯从狱中跑了出来,可他们没有选择逃生,而是选择了救人,最终救出112条生命,直到最后,都没有一个人趁乱逃跑。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一座正沉睡在工业繁荣梦中的城市,被突如其来的地震撕裂,短短二十几秒,整个城市在黑暗中瓦解,楼房如同纸片一样坍塌,街道变为废墟,数十万人瞬间失去了生命。 这场震级高达7.8级的大灾难,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沉重的创伤之一,而在这场灾难的中央,城郊一座被严重损毁的看守所,意外地成为人们记忆中一道格外闪亮的人性光芒。 那座看守所原本围墙高耸,监房坚固,200余名在押人员各自服刑,秩序森严,然而地震的猛烈撕裂使整个监区几乎坍塌,围墙倒塌成瓦砾,囚室钢筋裸露,几乎无一幸免,泥土、灰尘、血迹混杂成一片,原本泾渭分明的管教区与囚禁区,再无界限可言。 部分看守人员被压在瓦砾之下,一些犯人衣衫不整地从断壁残垣中挣扎而出,面对的不是脚镣,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出口。 看守人员在混乱中设法集合人员,几声鸣枪在废墟上空回响,却无法在动荡中建立起昔日的权威。然而没有人真正趁乱逃逸,瓦砾堆中,有人看见民房垮塌,有人听到孩子的哭声,有人目睹老人挣扎着伸手求助。 一个个原本身份被固定、被标签化的囚犯开始行动起来,他们中有人徒手扒开混凝土残块,将困在废墟中的老两口小心翼翼地拉出来,有人用破布为伤员包扎创口,用撕下的衣服做担架,将幸存者抬至空地。 更有几位原本被关押的医务背景人员,毫不迟疑地加入救护,他们在灰尘弥漫中检查伤口、止血、固定骨折,即使身无寸铁,仅凭记忆和本能,他们原本被社会视为“有罪之人”,此刻却凭一己之力,将脆弱生命从崩塌的石缝中重新托起。 很多人都在其中奋不顾身地挖掘、转运、奔跑,他们没有专业工具,唯一能用的是双手,水泥板、砖块下藏着的,是他们从未谋面但血脉相连的同胞,他们没有被要求必须这么做,也本可以不做。 更多的人选择一直留在现场协助,不睡不歇,直到筋疲力尽倒在空地上,三天时间内,这批原本身陷囹圄的人,协助救出了112位幸存者,没有一人在此过程中脱离队伍、趁机逃跑。 也有突发情况曾令人担心,震后第二天早晨点名时,两人未归,引起了短暂的紧张,所幸几小时后,两人从废墟深处回来,带着从自家残垣下挖出的玉米面,希望能为大家补充体力,原来他们家就住附近,夜里悄悄跑去查看亲人安危,确认无恙后立即返回。 这场灾难中,不只是看守人员在坚持职责,这群犯人也在用行动划定了自我约束的边界,他们没有法律的束缚,却在灾难中自发组成了一个纪律松散但信念坚定的临时集体,他们彼此照应,听从指令,与看守协调配合,在秩序崩塌时维持起秩序,在武警部队接管灾区之前,他们成了最早投入救援的力量之一。 震后相关部门根据事实记录,对其中多名参与救援并有突出表现的人员减免刑期,部分人出狱后选择投身志愿组织,继续参与救灾与公益工作,也有人始终保持低调,从未将当年的事主动提起。 但这些名字,早已被记入唐山震后重建的档案中,他们曾在最黑暗的时刻,用最朴素的善意照亮过他人的生路。 时至今日,唐山地震纪念馆中陈列着当年的一块木质担架、一本泛黄的名单和一组现场照片,这段看似不合常理的历史并未被时间冲淡。 相反它成为人们重新理解善恶与选择的关键一页,因为人性的高贵,并不总由身份来决定,那些曾犯下过错的人,也许在某一刻,会成为他人生命中最温暖的支撑。 灾难摧毁了城市,却没有摧毁人心中那一丝向善的力量,这群特殊的救援者,用沉默而坚定的行动,重新界定了“自由”与“责任”的边界。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突发!唐山地震~幸好还有那些温暖和感动……——澎湃新闻
2004年,福州看守所中,一名女囚犯即将被注射死刑,临死前她穿了一身白衣服,对狱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