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浙江人富啊!”6月29日,一位浙江的90岁老奶奶,住着大别墅,本可以躺平享受生活,她竟然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起床,晚上9点多下班,一天套1000多只笔,每个月挣千把块!
凌晨五点多,90岁的楼奶奶已经利索地起床,麻利地给自己做起了早饭,然后戴上她的老花镜,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手工套笔。
这个小作坊就在家附近,楼奶奶每天风雨无阻地去那里“上班”,只见她动作飞快,指尖上下翻飞,一支支笔杆和笔帽在她手里完美套合,熟能生巧,一天下来她竟能套好上千支笔。
别看她年纪大,干起活来可一点不含糊,甚至比不少年轻人都要麻利,眼神好,耳朵也不背,和人交流起来思路清晰得很。那手腕上戴着的金镯子,耳朵上闪亮的金耳环。
一个月忙下来,手工费大约能挣个一千多元,她每月还有固定的退休金,手头挺宽裕的。做饭洗衣这些家务活,楼奶奶一直自己做,儿子也少操心,她说自己动手,既攒了点钱,又活动了筋骨。
街坊邻居们提起楼奶奶,没有不佩服的,老人家身子骨这么硬朗,跟她闲不住手脚有很大关系!这是大家常说的话。可不是嘛,五点多就起床的节奏,多少年轻人都得自叹不如。
这份工作自然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很多人给老人家点赞:“90岁了还能自食其力,真了不起!说明身体精神都一级棒!”“这不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现实版吗?心态年轻,人就不老!”
当然也有人觉得不解,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完全可以在大别墅里安享晚年了,何必还这么“拼”?甚至有声音说:“这活儿,是不是把年轻人的饭碗也占了些?”
面对这些讨论,楼奶奶大概是听不太懂,或者听到了也只是笑笑。于她而言,手指间的劳作,早已超越了挣钱的范畴,这份清晨五点的起床号,是几十年刻在骨子里的习惯使然。
这位套笔千支的九旬奶奶,生动诠释了浙东人家骨子里的那份勤恳,与其争论她该不该“享清福”,不如读懂她选择的生存美学,劳动非仅为糊口,更寄托着生命的惯性坐标。
有人嘲讽老年劳动挤占青年机会,但城乡二元结构下,此类低门槛工作本是青年退场多年的舞台。真正该关注的,是高龄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障。
高龄老人用劳动自我实现,该被尊重而非简单规劝休息,社会善意不该囿于单一幸福定义。劳动尊严值得理解,保障权益更需重视。
对于这位90岁仍辛勤劳作的老奶奶,你是更欣赏她的自立精神,还是觉得社会应提供更多支持让她安享清福?
你认为老年人应如何平衡劳动与养老?欢迎聊聊你的真实想法。
回到火星
这是有点事做时间过得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