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学士文渊的祖父某翁,壮年时,前往离家八十里的小溪山访友。回家时,一个村民搭他家的顺风船,一起回到府城,天都黑了。 这村民无处可去,某翁心一软,就把他带回自己家,不仅留他住宿,还管了饭。 次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村民就起床了,那时候大家还在睡大觉呢。 他心里琢磨:“昨晚又住又吃的,已经够麻烦人家了,今儿可不能再待下去。” 于是,他就出了门,找了家饭铺吃了饭,想着吃完再回来跟主人道谢。 等他吃完饭回来,却怎么也找不到某翁家的门了。 他之前没问主人姓名,也没留意门牌号,这下可好,在这条街上,他来来回 回走了三四趟,愣是找不着地儿。 某翁起床后,跟仆人说:“那个山里来的村民,给他吃个饭,他家路远,你去看看,让他早点回去吧。” 仆人上楼一看,没瞧见那村民,就跟某翁说:“人已经走了。” 某翁也上楼查看,发现那村民睡觉的地方,枕头边有个布包。打开一瞧,里头有一百两白银,还有张纳粮单。 某翁说:“这肯定是小溪的地保,负责催缴钱粮,进城去县衙交款的。这下可好,把东西落这儿了。他要是发现丢了,哪赔得起这么多钱啊?我得雇条船,给他送回去,帮他解决这麻烦。” 仆人犯了难,说:“咱都不知道这人叫啥,咋送啊?” 某翁说:“纳粮单上有都图信息,到那儿就能打听到地保的名字。” 某翁又一想,耽误了交粮,违反官府规定,地保肯定得受罚。 于是,他先到县衙,照着纳粮单上的数目,替地保把钱粮交了。拿到缴费凭 证后,某翁立马乘船,往小溪赶去。 到了晚上,某翁上了岸,在村里打听一番,问到了地保的名字和住处,就径直来到地保家。 刚到门口,就听见里头哭声震天。 某翁敲门,地保的妻子开门,哭着说:“我丈夫进城交粮,把银子忘在借宿的人家了。咱家穷,当这地保就是为了挣口饭吃,根本赔不起这么多钱。他害怕得要命,上 吊寻死,刚救回来。” 某翁赶紧说:“你丈夫昨晚就住我家,我就是为送这东西来的。” 地保听到声音,从屋里出来,“扑通” 一声,给某翁跪下,连连磕头道谢。 某翁掏出缴费凭证,说:“路太远了,我就替你把钱粮交了,省得你来回跑。” 地保一听,感激得不行,拉着妻子,一起给某翁磕头。 两人互通姓名后,地保杀了只鸡,做了顿丰盛的饭菜,招待某翁。 从那以后,这山里的地保每次进城,都要到某翁家坐坐,还时常带些山里的土特产。 几年后,地保不当差了,就不常来了。 后来,某翁年纪大了,开始操心自己的身后事,就请了风 水先生,翻山越岭地去找风 水好的墓地。 他们来到小溪的一座山,风 水先生一看,直夸这儿是块风 水 宝 地。 某翁瞧见山下有个种地的,就走过去,指着山问:“这山是谁家的?能卖给我不?” 那人看了看某翁,问:“您是不是某某地方的某翁啊?” 某翁挺纳闷,问:“你怎么知道的?” 那人说:“我就是当年在您府上落了银子的地保啊!” 地保说:“多亏您当年帮忙,我当了三年地保,攒了点钱,现在靠种地,日子过得还成,都快二十年没进城了。虽说没怎么去您府上,但心里一直记着您的恩情。今天可太巧了,又能见到您!既然您看上这地了,我把地契找出来,送给您,就当报答您当年的恩情。” 某翁看地契上写着十六两银子,就按这数把钱给了地保。 后来,某翁找工匠、买材料,这些事儿都靠地保在附近帮忙张罗,省了不少钱。 到了嘉靖年间,文渊飞黄腾达,据说就是沾了这块墓地的光。 本篇故事源于《咫闻录》,不图回报,真心做善事,才是真善。做一件真正的善事,顶得上一万件普通的好事。
明朝大学士文渊的祖父某翁,壮年时,前往离家八十里的小溪山访友。回家时,一个村民搭
哈皮的可可
2025-07-09 21:06:54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