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天上有多少星辰,地上有多少谷粒?”底下学子鸦雀无声,突然一名7岁孩童不假思索的答了出来,孔子听到后,当即拜他为师...... 孔子桃李满天下,却拜一个7岁小儿为老师,7岁孩童的回答,为何会让天下之师孔子心服口服呢? 这事得从孔子外出游学开始说起,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相信学海无涯,各地有各地的智慧,因此要勤学好问。 孔子乘着马车,后面还拉着一箱箱典籍,走到一处来了兴致,便在树下开坛讲学。 有一天孔子一行人经过莒国,听说这个地方人人读书识字,博闻广记,大感兴趣,于是就想前去开展一下学术交流。 “读书方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今日我们来到这个地方,大家都要谦虚有礼,方能讨教学问。” 这算是诸位弟子游学路上的小小考验,大家都不愿意在普通百姓面前显得没文化,于是便赶路边温书,趁着进城之前多想明白几个道理。 那知刚看见城门,车队一个急刹车停了下来,惊得大家书也掉了,坐姿也歪了,头上的发冠都凌乱了,一点儿也没有读书人的风度。 有位脾气暴躁的弟子,当下就火了,立刻跑到车马前查看情况,为何会突然急刹车。 谁知却是一群垂髫稚童坐在地上玩儿泥巴,这位弟子气不打一处来,哪里来的无知小儿,居然在路中间玩耍,这不是影响交通吗。 “我念在你们是无知孩童,不跟你们计较,不过你们可记住了,这里是车马道,行人在这里玩耍停留,有失礼仪,还不赶快让路!” 弟子想着不过是几岁孩童,肯定乖乖认错离开,哪知孩子中间站起来一位叫项橐的小孩,立刻与孔子的弟子理论起来。 “你这人好没道理,素来只有车马绕城走,没有搬开城池给车马让路的,该是你们让路才是。” 项橐丝毫不畏惧对面的大人,拦在车马前不肯走开。弟子听的一头雾水,距离城门还有好几里路呢,这里是康庄大道,他们为何要绕行。 众人也不理解,便问了出来,项橐往路旁跨了一步,露出身后“城池”,原来是孩子们用泥巴堆成的城池。 弟子还想争辩,可是发现项橐的逻辑天衣无缝,根本没有可以指正的地方。 此时孔子拍掌大笑,夸赞项橐所言有理:“这里果真人杰地灵,连小儿都如此灵秀,这些道理,是谁教你的?” 项橐背起手来,有模有样的走到孔子面前,说这些道理不需要人教,本就是现实存在的道理。 “碾过城池是野蛮之举,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你们对此一无所知,难不成是无礼之人?” 项橐三言两语,就将这群儒家学子说成了最无礼的人,众位弟子都有些不服气,认为这个小孩子不过是有些辩才。 孔子安抚大家稍安勿躁,然后对项橐说:“世上的道理有许多,我们正是知道所知有限,才会风餐露宿到处游学,你既然懂得许多道理,我考你一个问题,看你答不答的上来。” 项橐歪着头托着脑袋想了想,爽快地接受了孔子的挑战。孔子身高九尺有余,站起来着实气宇轩昂,而7岁的项橐还不到马车高,两人相对,看上去着实差距不小。 孔子向项橐提问时,用的是非常恭敬的姿态。他走到路边,坐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然后伸手请项橐坐在对面,项橐也回礼就坐。 孔子沉吟了一番,一会儿望天,一会儿望地,仔细思索过后,才说出了自己的问题。 “世间万物离不开斗转星移和五谷杂粮,我问你,天上有多少星辰,地上有多少五谷。” 孔子的弟子们听到这个问题,全部都苦苦思索,皱起眉头想着答案,大家都被这个问题难住了。 项橐也学着孔子的样子抬头望天地头看地,然后眨了眨眼睛,回答孔子的问题:“天地宽广不知界限,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星辰和五谷无论如何也是数不清的,可是项橐用时间做单位,居然真的将星辰五谷囊括了进去。 孔子大为振奋,一连问项橐三个问题,都被项橐回答出来了,而项橐提出的问题,反而难住了孔子。 孔子大为佩服,当下就拜项橐为师,这件事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 参考资料:项橐三难孔子
林则徐被流放以后过得怎么样呢?一路上,林则徐不断接到道光帝的圣旨,流放的
【82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