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地前往香港,无处可去的李景均,竟然得到了诺奖得主穆勒亲自向美国国务院求情,希望将李景均接到美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景均曾是北平最年轻的农学院系主任,一度被寄予厚望,年少时他从天津赴美求学,考入康奈尔大学,攻读遗传学与生物统计学,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在学术最为前沿的年代,他曾与多位国际遗传学大师比肩,在欧美学界小有名声。 1943年,当中国仍处于战火之中,李景均却放弃美国安稳的生活,带着新婚妻子回国,投身国内科学教育,他坚信真正的学问,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生根。 归国之路艰辛异常,从旧金山启程,途经太平洋、中南半岛,躲避战火与封锁,耗时数月才抵达广西。 在广西大学任教期间,他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几近衰竭,却依旧坚持授课,他从未抱怨,反而更加坚定了传播现代遗传学知识的决心。 抗战胜利后,他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并升任农学系系主任,致力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编撰,他将全部热情倾注于讲坛与实验室之间,在北大时期完成了极具影响力的《群体遗传学导论》,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学界瞩目。 可时代风向骤变,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的李森科学说迅速被广泛推广,否定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理论的论调逐渐成为主流,李景均所坚持的现代遗传学立场,被打上“资产阶级”的标签,学术成就也不再被允许公开传播。 他的课程被叫停,实验室被封锁,大量印刷品还未发行就被送往造纸厂打浆销毁,曾经站在讲坛上的他,如今连最基本的讲授权利都被剥夺。 最令他痛心的并非学术争议,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在长时间的孤立和羞辱中,他的收入也被大幅削减,仅能依靠极为有限的口粮券勉强度日,家中幼女染病,因无钱医治,只能靠妻子抱着在医院门外等候。 生活的重压与精神的煎熬让这位曾意气风发的学者身心俱疲,他终于明白,自己已无力改变这一切。 在忍受了漫长的压迫后,他决定离开,他以照顾母亲为由申请探亲假,带着家人悄然南下广州,再辗转到达香港,他没有护照,也没有国籍证明,滞留香港的生活更是困苦不堪,美籍妻子克拉拉无法合法工作,一家三口陷入生计困境,更别说前往美国继续学术研究的希望。 就在这无望的时刻,李景均鼓起最后勇气,写了一封长信寄往美国,请求朋友协助说明情况,这封信辗转被一位编辑发表在了国际遗传学界的期刊上,意外引起了赫尔曼·约瑟夫·穆勒的关注。 这位曾因X射线诱变实验获得诺贝尔奖的遗传学巨擘,被信中所描述的遭遇所震动,他并不认识李景均,却在阅读其英文著作后,深感这位中国学者的学术功力与思想深度不容埋没。 穆勒开始全力奔走,他向美国匹兹堡大学推荐李景均,并劝说校方为其保留研究职位,同时他与美国国务院、香港领事馆展开频繁通信,提交多封证明信与经济担保文件,力证李景均的身份与重要性。 面对领事馆对“无国籍”的顾虑,穆勒更是亲自飞抵香港,他的坚持最终感动了对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李景均一家终于获得前往美国的许可。 抵美后李景均迅速投身于科研一线,他在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实验室,继续推动群体遗传学与统计方法的发展,尤其在医学临床试验领域率先提出“随机双盲”原则,为现代药物开发设定标准框架。 他的学术建树获得广泛认可,陆续被选为多个国际学会的委员与主席,其所培养的学生遍布欧美顶尖研究机构。 李景均的故事,是中国现代科学史上一段令人扼腕的往事,他的离开不仅是个体命运的悲歌,也为后来者敲响了警钟,唯有真正尊重科学、呵护学者,才不辜负那些曾为知识洒下热血的人。
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地前往香港,无处可
看尽趣事
2025-07-07 21:45: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