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场跨越36岁的婚讯响彻京城,当29岁的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带着65岁

墨竹听风语并 2025-07-06 01:42:43

1986年,一场跨越36岁的婚讯响彻京城,当29岁的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带着65岁的未婚夫回家时,父母当场摔碎了茶杯,这个穿着旧中山装的老人,究竟凭什么让女儿如此死心塌地,当知道他的身份后,都非常意外。[大侦探皮卡丘] 1984年,那年春天,张严平接到一个特殊的采访任务,要去采访一位代号“杨工”的国防科技专家,领导只告诉她,这人是七机部的老专家,让她准备些运载火箭的基础知识。 张严平敲开北京西郊一栋老式单元房的门,开门的老人让她愣住了,褪色的蓝布中山装,袖口磨得发亮,脚上的塑料拖鞋还沾着泥点,这哪像参与过“两弹一星”的大科学家。 这位老人就是杨南生,刚刚主持完成了“巨浪一号”潜射导弹的研制工作,但他对技术问题总是摆手说有保密规定,反倒关心起记者的生活来,小姑娘跑新闻辛苦吧,早饭要按时吃。 那次采访,张严平的采访本只记了半页纸,杨南生给她续了好几次茶水,每次都要试过温度,当张严平注意到书架上的英文版《莎士比亚全集》时,老人眼睛突然亮了。 两人从《李尔王》聊到普希金,竟然忘了采访的正事,一个爱文学的科学家,一个懂科技的记者,在那个午后找到了共同语言。 此后半年,张严平总会“路过”杨南生的办公室,1984年9月,她主动申请调到科技新闻组,专门跟踪航天领域的报道,同事们都看出来了,这个年轻的女记者对那位老专家有了特殊感情。 杨南生也被这个认真的女记者打动了,她不像其他记者只关心技术成就,而是真心想了解航天人的精神世界,两人经常讨论文学和哲学,杨南生发现这个年轻人有着超越年龄的思想深度。 1986年春节,张严平终于鼓起勇气带着杨南生回家见父母,当张家父母看到女儿挽着一位白发老人时,情绪非常激动,但当听到“杨南生”这个名字时,在国防科委工作的父亲突然站起来敬了个军礼。 婚礼在航天工业部礼堂简单举行,没有婚纱,没有喜宴,杨南生把多年的积蓄都捐给了希望工程,这对特殊夫妻的故事在科技界传为美谈。 婚后的杨南生工作更加投入,1999年国庆阅兵式上,78岁的他看着自己研制的导弹方阵经过天安门时,眼中含着泪水,张严平始终陪伴在他身边,为航天事业撰写了超过200万字的新闻报道。 很多人质疑这段忘年恋,认为是年轻女记者的一时冲动,但张严平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 2013年杨南生去世时,92岁的遗体覆盖着党旗,张严平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丈夫珍藏着她第一次采访时用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一句话,遇见你,是我生命最美的轨迹方程。 这个工科男用数学公式表达爱情,既理性又浪漫,他们在结婚登记表上写下的职业很有意思,一个是“追火箭的人”,一个是“追光的人”。 在那个保守的年代,这对夫妻承受了太多异样的眼光,但他们用27年的相伴证明,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一起成长,一起为理想奋斗。 杨南生离世后,张严平继续从事科技新闻工作,用文字记录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她说,这是对丈夫最好的纪念,也是对那段美好爱情的延续。 真正的爱情超越年龄,地位和世俗的偏见,当两颗纯净的心相遇时,就能创造出最美的人生轨迹。 信源:扬子晚报,张严平《君生我未生》回望著名航天专家杨南生的一生。

0 阅读:128

评论列表

君子兰

君子兰

2
2025-07-06 04:46

[赞][赞][赞]

墨竹听风语并

墨竹听风语并

墨竹听风语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