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牺牲阳极以镁为基体,核心合金元素配比会根据型号和应用场景差异调整,主流可分为 Mg - Al - Zn - Mn系(标准型)、Mg - Mn系(镁锰型)以及特殊高电位型,不同类型的元素配比及杂质控制各有明确标准,具体详细介绍如下:
Mg - Al - Zn - Mn系(标准型,如AZ63B、AZ63C、AZ63D等)
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镁合金牺牲阳极类型,通过铝、锌、锰的合理配比平衡电化学性能与机械强度。其中 AZ63B的配比极具代表性,其镁作为基体占比达98%以上。铝含量控制在5.3% - 6.7%,该比例能显著提升合金强度与耐蚀性;锌含量为2.5% - 3.5%,可精准调整阳极电位使其更负,保障阳极均匀溶解;锰含量处于0.15% - 0.7%,起到净化合金、细化晶粒的作用。AZ63C的核心元素配比和AZ63B一致,仅对杂质的控制标准稍宽松,适配普通土壤环境;AZ63D的配比范围更宽泛,铝含量为5.0% - 7.0%、锌含量为2.0% - 4.0%,锰含量仍保持在0.15% - 0.7%,适配低成本的防护场景。这类阳极对有害杂质控制严格,铁含量≤0.005%、镍含量≤0.003%、铜含量≤0.020%、硅含量≤0.10%,避免杂质降低阳极电流效率。
Mg - Mn系(镁锰型,如M1、M1C等)

该类型阳极主打高耐蚀性,核心配比以镁为余量,不主动添加锌元素,且严格控制铝含量。像 M1牌号中,锰是核心合金元素,含量为0.50% - 1.30%,这个比例能大幅提升阳极在高腐蚀环境中的稳定性;铝含量则需≤0.010%,防止铝影响其特殊耐蚀性能。M1C牌号作为该系列的典型,同样铝含量≤0.01%,依赖锰元素优化腐蚀性能,且对杂质要求极高,镍含量≤0.001%,铁含量≤0.03%,铜含量≤0.020%,适用于对杂质敏感度高的特殊防护场景。这类阳极虽开路电位与标准型相近,但驱动电压略低,更适配高电阻率土壤等环境。
特殊高电位型(如 AZ31B/D)
这类阳极适配部分特殊应用场景,配比和前两类差异较大。其铝含量为 2.5% - 3.5%,锌含量仅0.6% - 1.4%,锰含量则提升至0.20% - 1.0%。较低的锌含量使阳极电位特性更贴合特定被保护体需求,而较高范围的锰含量能弥补铝、锌占比降低后合金力学性能的不足,保障阳极在安装和使用中不易变形断裂。同时该类型阳极有不同纯度等级,可根据特殊场景的防护需求,灵活适配对应的杂质控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