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潍柴“四箭齐发” 锻造增长新引擎

“今年以来,潍柴集团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以及新能源日益加剧的竞争,在山东重工集团众多成员共同努力下,继续保持了健康

“今年以来,潍柴集团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以及新能源日益加剧的竞争,在山东重工集团众多成员共同努力下,继续保持了健康平稳地发展。”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潍柴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马常海在10月18日以“科技赋能装备美好”为主题的山东重工·潍柴动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亮出了亮眼成绩单,1-3季度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500多亿元,同比增长6%,利润等其他一些相关产品的销量和收入指标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马常海说:“年年难过年年过,日子过得还不错”。

这份稳健增长的背后,是潍柴在AI领域发电、新能源、海外市场、装备生态共同体四大核心领域的深度布局与协同突破,为全球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中国能量。

AI大数据中心领域:发电销量400%增长,铸就数字经济动力核

潍柴集团以M系列大缸径发动机为利刃,在AI发电赛道实现了一场令人瞩目的跨越式突围。

“聚焦战略业务增长赛道,大缸径发动机数据中心业务成为我们的核心突破口,这片领域‘大有可为’!”在山东重工·潍柴动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的聚光灯下,马常海掷地有声地抛出这一战略布局,瞬间点燃了全场对AI时代产业机遇的关注。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数据中心成为数字经济的“超级大脑”,而稳定可靠的备用电源正是“大脑”持续运转的核心命脉。潍柴集团精准捕捉到这一市场风口,以M系列大缸径发动机为利刃,在AI发电赛道实现了一场令人瞩目的跨越式突围。

这份技术硬实力,最终转化为市场端的“现象级”增长。马常海用一组极具冲击力的数据展现了业务的爆发式态势:“从2023年开始这个领域的产品我们只有几十台,到2024年的几百台,到今年1-3季度销量同比增长高达400%,实现了大幅度的上升,有力地支撑了传统业务的增长。”从高附加值、高门槛的“小众赛道”到撑起集团增长的“核心引擎”,短短几年时间,潍柴AI发电业务的发展之路,不仅印证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更彰显了企业把握行业风口的敏锐战略眼光。

百闻不如一见,在12M33、12M55的两台大型机器前,记者了解到,数据中心对电源的稳定性、动力性、安全性等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一丝一毫的故障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为攻克这一难题,潍柴组建专项研发团队,进行发动机高可靠性技术、大空间快速稳定燃烧等核心领域攻关。通过重构发动机结构,优化燃烧系统,排气能量控制等一系列创新,最终实现了高可靠性与高加载能力的双重突破。即便在极端高温、高湿或电压波动等恶劣工况下,像12M33、12M55等大缸径发动机仍能保持稳定输出,如同为数据中心装上了“永不疲倦的心脏”,成功跻身于全球数据中心备用电源的优选方案之列。

潍柴的数据中心发电布局并非单兵突进,而是一场全球资源整合的协同作战。法国博杜安(Baudouin)这家潍柴2009年收购的欧洲企业,如今已成为集团在AI发电领域的“黄金搭档”。依托潍柴集团的强大研发实力与全球渠道资源,法国博杜安的百年技术积淀与潍柴的强大研发及规模化生产能力形成完美互补,加速推进AI发电产品的全球化落地。

在高端市场的角逐中,潍柴更是一举打破国际垄断。其发布的全球首款最高5MW高速柴油发电机组,撼动了长期由国际巨头主导的数据中心电源市场。在这一细分领域,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大,全球目前仅有卡特彼勒、康明斯、MTU及瑞勒科少数几家企业站稳脚跟。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潍柴集团副总经理、法国博杜安CEO法布里奇奥·莫兹信心满满:“潍柴博杜安有信心、更有能力成为第五家跻身数据中心高功率产品领域的核心制造商!”这份底气,源自潍柴集团巨额研发投入,更有来自中法两地技术团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如果说技术与全球协同是潍柴的“矛”,那么全产业链生态布局就是它的“盾”。潍柴并未将目光局限于发动机产品本身,而是致力于构建“技术+服务+渠道”的全链条生态壁垒。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场景的数据中心需求,潍柴可提供从发动机、发电机组到控制系统的全套个性化解决方案。遍布全球的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确保产品与服务能快速触达全球每一个角落,为客户提供“省心无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从技术突破到全球协同,再到生态构建,潍柴在AI发电领域的每一步布局都精准踩在行业发展的脉搏上。这场始于战略远见的赛道选择,最终凭借硬核技术、协同优势与生态壁垒,成长为集团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也为“中国智造”在全球数字经济基础设施领域赢得了重要话语权。

新能源业务:“欣欣向荣”的长期主义,122%增幅领跑绿色转型

在全球“双碳”目标引领下,潍柴动力秉持长期主义战略,历经十余年深耕,构建起完整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成为集团新的增长极。

“新能源业务,我们称其为‘欣欣向荣’。”马常海在介绍这一核心板块时满脸欣慰,“实际上,潍柴集团布局新能源很早。2010年,除了电池外,电机控制器、电机都做了布局,提前谋划努力到今天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全球“双碳”目标引领下,潍柴动力秉持长期主义战略,历经十余年深耕,构建起完整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成为集团新的增长极。

潍柴的新能源布局展现了企业的战略定力与长远眼光,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今年3月份,潍柴新能源产业园在烟台落地投产,具备年产能20GWh的电池PACK能力,可以完全满足我们的客户对新能源电池的需求。”马常海对记者介绍道。该产业园的落地成为新能源业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产能完全覆盖客户对新能源电池的多元化需求。

依托这一核心产能优势,潍柴新能源板块“三新”业务(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借助于这个优势,三新业务同比实现122%的增幅,这个增幅还是相当可喜的。”马常海强调,“这一拨新能源潍柴集团必须抓住,绝不能掉队。”这份坚定源于潍柴长期布局形成的产业底气,更体现了企业引领行业绿色转型的责任担当。

通过展台展示,记者了解到,在核心技术领域,潍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新能源动力系统集成、电池管理技术、高效电机控制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其研发的新能源商用车凭借续航里程长、运营成本低、可靠性高的优势,在物流、客运、工程等多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同时,企业积极探索多元燃料动力解决方案,在氢能、甲醇、氨燃料等替代能源领域的研发与应用上持续发力。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产品技术的突破,更需要完善的补能体系作为支撑。大会当天,山东重工正式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聚焦快充电站领域深度协同,这一“强强联合”成为行业跨界合作的典范。

更具行业意义的是,华为已构建涵盖十多家企业的超充联盟,山东重工正式加入该联盟。联盟内企业车辆采用统一充电端口标准,不仅有效降低了充电站运营成本,避免了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更大幅提升了用户补能便捷性,为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扫清了关键障碍。山东重工集团新能源转型总监王琛表示:“合作将破解用户补能焦虑,双方计划优先覆盖矿山、港口等重点场景,逐步完善全域快速充电网络,为新能源交通产业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新能源布局,始终坚守长期主义理念,不追求短期利益,而是致力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车制造,从补能体系建设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每一步布局都着眼于行业长远发展,不仅为自身赢得了竞争优势,更推动了整个装备产业的绿色转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两条腿走路”的全球化布局:30%+发动机出口增长,开辟新蓝海

潍柴通过“本土化运营+精准化服务”的核心策略,持续加大国际市场拓展力度,在全球150多个国家构建起完善的业务网络,实现了产品“走出去”到品牌“扎下根”的跨越。

“不管是重工集团还是潍柴集团,一直坚持两条腿业务。除了把国内业务做好,还向外抓好国际市场,我们未来的增长点就在出口业务,这一点确定不疑。”马常海在大会上明确了海外市场的战略地位。在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潍柴通过“本土化运营+精准化服务”的核心策略,持续加大国际市场拓展力度,在全球150多个国家构建起完善的业务网络,实现了产品“走出去”到品牌“扎下根”的跨越。

潍柴的海外拓展并非简单地产品出口,而是深度融入当地市场的本土化运营。“潍柴在产品出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相关措施,制定针对性、多元化解决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马常海介绍。企业在海外市场调研、产品适配、渠道建设、售后服务等方面投入巨大,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与环境特点,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

在东南亚市场,针对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潍柴对拖拉机液压系统进行专项防腐升级,提升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适配性。在非洲市场,面对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企业组建专业移动服务团队,最大限度减少客户停机损失。在欧洲市场,严格遵循当地环保法规与技术标准,推出符合欧Ⅵ排放标准的产品,凭借高效、节能、环保的优势获得当地客户认可。这种“一地一策”的本土化运营策略,使潍柴产品能够快速适应当地市场环境,赢得全球客户的信任与青睐。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作为集团海外拓展的重要板块,表现尤为亮眼。潍柴雷沃智慧农业海外研究院院长兼海外营销公司副总经理朱晓妍表示,公司产品已出口至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东南亚的稻田到非洲的玉米地,从欧洲的农场到南美的果园,都能看到潍柴雷沃农机的身影。数据显示,目前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的大马力拖拉机出口数量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收获机出口量也稳居全国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农机出海主力军”。

在生产布局上,企业通过海外并购与新建工厂相结合的方式,将生产制造能力延伸至全球主要市场。法国博杜安作为潍柴国际化并购的成功典范,在被收购后实现了三大关键转型:业务领域从单一船用产品拓展至发电、工业动力用产品;市场布局从欧洲本土延伸至中东、非洲、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生产与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借助潍柴集团在中国积累的大规模生产经验,整合中法两地生产资源,具备了满足全球海量市场需求的供应能力。这种“本土生产、全球供应”的模式,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与贸易壁垒风险,更提升了对当地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潍柴坚持“合作伙伴共赢”的理念,与全球1000余家销售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与当地优质合作伙伴深度协同,企业快速了解市场动态、挖掘客户需求,推动产品与服务的持续优化。同时,集团依托全球服务体系,为海外客户提供与国内同等标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让全球客户享受到“省心无忧”的服务体验。

精细化的本土化运营与完善的全球化网络布局,换来了丰硕的海外市场成果。“今年1-3季度,发动机板块出口收入增长在30%以上,达到历史新高,有力地规避了国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潍柴集团为重工集团整个出口业务作出了自己贡献。”马常海公布的出口数据令人瞩目。

海外业务的持续增长,不仅体现在收入规模的提升上,更体现在品牌影响力的增强与市场份额的扩大。在船舶动力领域,潍柴船机销量跻身全球前三行列。

“We are One”的协同共赢: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潍柴的生态布局不止于产业链与跨领域合作,更致力于构建“共生共荣”的全球装备产业生态共同体。

“今日的竞争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生态与生态的较量。”马常海在阐释了行业发展趋势。潍柴动力秉持“共同做大蛋糕、共享发展成果”的共赢理念,以“生态领航”为战略方向,构建起涵盖产业链内部协同、跨领域战略合作、全球伙伴共赢的装备生态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重塑全球装备产业竞争格局。大会口号“WeareOne”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真正的强大源于彼此的联接”。

产业链的深度协同是潍柴动力生态布局的核心基础。企业依托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建立起紧密的协同关系,形成“同步研发、配套升级、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在集团内部,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同样显著。山东重工总经理王志坚表示,集团搭建了高度全球化的均衡产业布局,构建了多元化产业链。王志坚介绍:“山东重工旗下发动机和新能源三电等动力产品,在国内外保持着非常好的口碑。中国重汽重卡全球市占率第一,连续21年位居中国重卡行业出口首位。陕重汽重卡国内市占率前三、行业出口市占率第二,这也得益于在整车整机方面不断提升产品先进性、质量可靠性。”潍柴发动机持续对外供货,整车整机也可外部配套,通过充分竞争倒逼各个产业链环节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自我提升。

潍柴的生态布局不止于产业链与跨领域合作,更致力于构建“共生共荣”的全球装备产业生态共同体。青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来自近百个国家的1000余名合作伙伴齐聚一堂,彰显了潍柴在全球产业生态中的强大凝聚力与影响力。“潍柴前进的每一步,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离不开每一位合作伙伴的坚定信任和鼎力支持,我们在一起就是扛住风雨、破局前行的世界动力。”马常海动情地说。

2025年以来,面对全球格局波动与经济下行压力,潍柴动力之所以能够保持高质量稳健发展,关键就在于全球合作伙伴的坚定支持与深度协同。企业与合作伙伴在供应链稳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抓住发展机遇。这种“风雨同舟、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正是潍柴动力生态共同体的核心价值所在。

过去几十年,以潍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经以自身的柔性和韧性走出了多个经济周期。在中国企业管理模式面临着深度重塑的当下,在中国企业集体出海、群山崛起的前夜,深度挖掘中国管理经验的意义重大,增强并树立中国企业管理自信和出海自信的意义重大。“中国企业群一定能够在全球化进程中大放异彩。”马常海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