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毛主席对人说:中央的政策,高岗不点头是行不通的

一九三八年,抗战那时候吧,大家都学毛主席写的书,那个《论持久战》,在八路军留守兵团那边,学得不太顺溜,说是有点阻力,上面

一九三八年,抗战那时候吧,大家都学毛主席写的书,那个《论持久战》,在八路军留守兵团那边,学得不太顺溜,说是有点阻力,上面就问莫文骅,这是怎么一回事啊,莫文骅就说了嘛,高岗在那边安排的,高岗管着留守兵团的学习进度,跟萧劲光关系也不太好,搞些小动作,反正乱七八糟的可多了。

毛主席听了以后,也没直接说高岗不对,反而跟莫文骅说,中央的政策要在陕甘宁边区推行,还得高岗点头才行,你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家都在想,这不就是等于高岗在那边说了算吗,莫文骅当时年轻气盛,气得不行,觉得高岗这是要挟中央呢,其实啊,他没理解这里面的道道,没弄懂毛主席心里头是怎么想的。

高岗当时什么人啊,陕甘宁边区的区委书记,陕北红军的代表,在陕北那可是个人物,威望高得很,陕北那地方,传统意识浓,地方势力也厉害,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毛主席肯定要考虑这些的,团结高岗很重要,要不然中央的政策在那边推行起来,困难重重,这可不是简单的拉帮结派,而是基于实际情况的一种策略,一种人情世故,不然怎么办呢。

想想毛主席早年的经历,你就明白了,他年轻的时候,那个劲头,认死理,跟他意见不合的,他都要争个明白,愣头青一个,结果呢,碰了不少钉子,红四军的时候,因为意见不合,还落选了前委书记,中央苏区的时候,更惨,直接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差点就完蛋了,被迫长征,你说这教训还不够深刻吗,经历多了,人就变了。

遵义会议前后,毛主席跟张闻天、王稼祥他们交流,慢慢转变了观念,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遵义会议上,重新拿回了军事指挥权,红军这才走出了困境,毛主席自己也说过,他四十岁之前,肝火大,坚持己见,得罪人可多了,贺子珍也说,遵义会议之后,他变得更沉着,更练达,更懂得团结人,这变化可大了,脸上也有光,精神状态也不一样,所以到了陕北,他尊重当地的代表人物,重用高岗,让他担任重要的职务,对莫文骅呢,意味深长地说“到底还是年轻啊”,这可不光是说莫文骅,也是对自己经历的一种总结,一种感叹。

毛主席这个人,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到成为一个成熟的领袖,经历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他的领导艺术,不是靠书本学来的,而是从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中总结出来的,从陕北的这段经历,就能看出来,他懂得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懂得因地制宜,懂得用人情世故来解决问题,当然了,这里面肯定有争议,有人觉得他是在搞权术,有人觉得他是在拉拢人心,但是,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他的选择,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一种生存之道。

可能很多人看完这个故事,都会去想,如果毛主席当年没有重用高岗,而是选择支持莫文骅,结果会怎么样呢,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学习他的智慧,也要警惕他的局限,毕竟,人无完人,再伟大的人,也都有他的缺点和不足,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所以说,陕甘宁那点事儿,不仅仅是高岗的面子,也不仅仅是毛主席的弯弯绕,它反映的是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艰辛性,反映的是领袖人物的成长和转变,反映的是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这些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