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贝壳Q3财报“透心凉”:净利润跌36%、房地产正在这波寒流里“换血重生”!

要是把房地产行业比作一场马拉松,那2025年的三季度绝对是“撞墙期”——前有房企销售额连跌,后有中介巨头财报“爆冷”。这

要是把房地产行业比作一场马拉松,那2025年的三季度绝对是“撞墙期”——前有房企销售额连跌,后有中介巨头财报“爆冷”。这不,「贝壳」刚交出的2025年Q3成绩单,直接把行业的“转型阵痛”扒得明明白白:营收看似稳住了,但利润跌得让人心慌,背后则藏着行业从“炒房时代”向“住好时代”转身的大信号。今天我们就拿这份财报当“显微镜”,来看看国内房地产到底在经历怎样的“深度换骨”。

图源:雷递财经

一、财报关键数据:营收“虚胖”,利润“瘦身”

先上“硬菜”——「贝壳」Q3财报的核心数据,看完你就懂为啥行业人都在“倒吸凉气”。从整体盘来看,贝壳Q3总交易额(GTV)7367亿元,同比基本持平,算是“站着没倒”;净收入231亿元,同比微增2.1%,乍一看像“还行”。但再往下翻,利润数据直接“跳水”:净利润7.47亿元,同比暴跌36.1%;就算剔除杂七杂八的影响,经调整净利润也只有12.86亿元,同比下滑27.8%。

拆开业务板块看,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准确说,是“传统业务愁,新业务喜”。先看房地产交易的“基本盘”:存量房(二手房)和新房业务,就是“冰火两重天”里的“冰”。存量房Q3 总交易额(GTV)5056亿元,同比还涨了5.8%,但收入却反降3.6%,只剩60亿元。「贝壳」自己解释是“加盟门店成交占比太高”,说白了就是加盟店多了,平台抽成少了,相当于“卖得多但赚得少”。而这背后藏着更真实的市场情况:「克尔瑞」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3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量涨了6%,但都是“以价换量”——房东不降点价,房子根本卖不动,中介自然赚不到啥钱。

新房业务更惨,Q3 总交易额(GTV)1963亿元,同比跌了13.7%,收入也跟着跌14.1%,只剩66亿元。这锅得整个行业背:今年前10个月百强房企总销售额28967亿元,同比下滑16.3%,开发商自己都卖不动,「贝壳」能咋办?更有意思的是,现在新房市场里“新规项目”多了——这些项目更规范、品质更稳,本身就好卖,开发商也就不用给中介高佣金了,「贝壳」的新房收入自然“雪上加霜”。

再看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业务”:家装家居和房屋租赁,简直是财报里的“暖光”。家装家居业务Q3收入43亿元,和去年差不多,但利润率飙到了32%,同比还涨了0.8个百分点;房屋租赁业务更猛,收入57亿元,同比大涨45.3%,而且在城市层面(扣除总部费用前)还实现了盈利,利润率8.7%。这俩业务加起来,让「贝壳」“非房产交易业务”收入占比冲到了45%,快赶上一半了——要知道三年前这俩业务在财报里还只是“脚注”,现在都成“顶梁柱”了。

图源:贝壳找房

二、透过财报看本质:房地产正在告别“炒房时代”,转向“住好时代”

「贝壳」的财报看似是一家公司的“家事”,实则是整个房地产行业的“缩影”——透过这些数据,能清晰看到行业正在从“销售资产”向“提供全周期居住服务”转型,简单说就是:过去大家买房是为了“炒”,现在是为了“住”;过去行业靠“建房子、卖房子”赚钱,现在得靠“装房子、租房子、管房子”赚钱。

首先,市场结构变了:二手房反超新房,“存量时代”真的来了。以前房地产是“增量时代”——开发商拼命建新房,大家拼命买新房,中介也靠卖新房赚大钱。但现在不一样了,很多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已经超过新房了。比如郑州,今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997万平方米,二手房占了518.89万平方米,比例超55%;武汉更夸张,上半年新房成交506.97万平方米,二手房却有533.37万平方米,直接“压过新房一头”。

这说明啥?房地产市场里“存量房”越来越多,“增量房”越来越少,行业从“建房子”的时代,进入了“倒腾现有房子”的时代。过去“靠囤房炒差价”的逻辑行不通了——现在房子难卖,房东得降价才能出手,炒房的人根本赚不到钱。就像以前大家囤房像囤白菜,觉得“买了就涨”,现在才发现“白菜放久了会烂”,还得花钱维护,炒房不如租房、装房实在。

其次,用户需求变了:房子从“资产”变回“消费品”,“住得好”比“涨得快”重要。以前买房,大家最关心的是“能不能升值”,至于户型好不好、小区物业怎么样,都是次要的。但现在不一样了,房子越来越像“耐用消费品”——就像买冰箱、电视,大家更关心“好不好用”“能用多久”。比如现在买房,用户会算“租售比”:每个月租金能不能覆盖房贷利息?会看“折旧率”:房子住十年会不会掉价太多?会在意“居住体验”:周边有没有学校、医院,装修能不能省心?

这一点在「贝壳」的业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家装业务利润率上涨,是因为大家买了二手房后,愿意花钱装修得舒服点;租赁业务增长,是因为很多人不想买房了,宁愿租个品质好的房子住。以前「贝壳」靠“帮人买房子、卖房子”赚钱,现在靠“帮人装房子、租房子”赚钱,这就是用户需求变了,行业跟着变。

最后,行业逻辑变了: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服务”成了新赛道。以前房地产行业的逻辑是“越大越好”——开发商拼命拿地建房子,中介拼命开门店招经纪人,大家都靠“规模”赚钱。但现在「贝壳」的情况告诉我们,这招不管用了:Q3「贝壳」平台门店总数6.14万家,同比激增27.3%,但经纪人数量只增长14.5%,单店人效、单经纪人成交额都同比下降15%以上。说白了就是“门店多了,但赚钱的人少了”,陷入了“规模扩张—成本高企—利润稀释”的恶性循环。

而行业的新逻辑是“效率+服务”——靠技术提升效率,靠服务赚溢价。比如「贝壳」在上海试点“房客分离”机制,让经纪人分工更明确,房源去化率从2.6%提升到3%以上;AI助手“好客”只识别平台个位数的商机,却贡献了50%以上的成交量;租赁业务用AI做收房定价、出房营销,收房人效提升13%,年节省成本过亿元。这些都说明,现在行业不是靠“人多、店多”取胜,而是靠“技术好、服务好”取胜。

图源:真叫卢俊

三、贝壳的困境:行业转型的“缩影”,谁都逃不过“阵痛期”

「贝壳」作为中介行业的“龙头”,它的困境其实是整个房地产行业转型的“缩影”——就算是行业老大,也逃不过“转型阵痛期”。

首先,传统业务“失血”,新业务“补血”还不够快。「贝壳」的核心业务还是房产交易,但存量房“量增价减”、新房“量价齐跌”,传统业务一直在“失血”。而家装、租赁等新业务虽然增长快,但占比才45%,还没能力完全补上传统业务的“窟窿”。比如家装业务虽然利润率高,但还在聚焦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下沉市场还没打开;租赁业务虽然增长快,但利润率只有8.7%,比家装低不少,还得靠规模扩张才能赚更多钱。

其次,“重人力”模式遇到瓶颈,技术赋能还需时间。「贝壳」的商业模式是“重人力、重履约”——靠大量经纪人、大量门店服务客户,但现在市场不好,订单少了,固定的人力成本就成了“负担”。虽然「贝壳」在搞AI赋能,但技术落地需要时间,比如AI助手“来客”覆盖了41.4万经纪人,但还没完全解决“经纪人开单难”的问题;贝好家(「贝壳」的房地产开发业务)用C2M模式做房子,但才落地17个项目,规模还太小,短期内带不来多少收入。

最后,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卷”加剧。以前「贝壳」靠平台优势、门店优势,能在中介行业“横着走”,但现在不一样了:「安居客」搞低佣金分流客源,「万科」“朴邻”、「碧桂园」“有瓦”等开发商自营渠道绕过中介,「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靠流量切入房产赛道。而且中介行业本身也“内卷”——门店太多,为了抢房源,有的中介压低佣金,导致整个行业利润率下降。「贝壳」想靠“服务”突围,但短期内消费者还是更看重“佣金高低”,服务优势很难转化为“溢价”。

图源:贝壳找房

四、行业转型终局:从“炒房”到“住好”,谁能抓住“服务红利”?

看完「贝壳」的财报,再看整个房地产行业,我们能明确一点:房地产已经彻底告别了“炒房时代”,进入了“住好时代”——未来行业的核心不是“建多少房子、卖多少房子”,而是“如何让人们住得更好”,谁能抓住“服务红利”,谁就能活下来、活得好。

对于中介行业来说,未来的方向是“居住服务生态”——不再是单纯的“房产中介”,而是“一站式居住服务商”。比如「贝壳」现在做的:帮你买二手房,再帮你装修,要是你不想买,还能帮你租个好房子,甚至未来还能帮你管房子(比如维修、保洁)。这种“全周期服务”不仅能留住客户,还能靠多个业务赚钱,比单纯靠交易赚钱更稳定。

对于开发商来说,未来的方向是“产品+服务”——不再是单纯的“建房子”,而是“建好房子+做好服务”。比如现在开发商做“新规项目”,靠品质吸引客户;未来可能会像「贝壳」一样,搞家装、租赁业务,把“卖房”和“住家”结合起来,靠服务赚长期的钱,而不是靠卖房赚一次性的钱。

对于消费者来说,未来买房、租房会更“省心”——以前买房怕遇到假房源、怕被中介坑,租房怕遇到黑中介、怕房东涨租,但现在像「贝壳」这样的平台在搞“真保障”服务体系,承诺“真实房源、房款安全、佣金可退”;租赁业务搞“公积金直付房租”,缓解年轻人压力。未来行业会更规范,服务会更好,消费者能真正享受到“住好”的红利。

当然,行业转型不会一帆风顺,就像「贝壳」现在裁员、降成本,都是“阵痛”。但从长远来看,这种“阵痛”是必要的——只有摆脱了“炒房”的泡沫,行业才能回归本质,才能更健康地发展。以前房地产是“野蛮生长”,靠运气赚钱;未来房地产是“精耕细作”,靠能力赚钱。

最后总结一下:贝壳Q3财报虽然“不好看”,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转型”——从“销售资产”到“提供全周期居住服务”,从“规模扩张”到“效率提升”,从“炒房赚钱”到“服务赚钱”。这场转型虽然痛苦,但对行业、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好事——毕竟,房地产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住得好”,而不是让少数人靠炒房赚钱。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