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薪六万五千英镑,却感觉自己像个穷人。”大卫·史密斯苦笑着查看银行账户余额。作为格拉斯哥大学的资深讲师,他的收入在英国已算中上水平,但每月支付完房贷、水电费和各项开支后,所剩无几。
而在同一城市的建筑工人马克·约翰逊情况更糟,他望着超市里不断上涨的食品价格,默默将一块牛排放回货架,选择了更便宜的鸡肉。

从表面看,英国大学教授的收入令人羡慕。像大卫这样的高级讲师或教授,年薪在58,596至65,814英镑之间,折合人民币约50多万。
而实际上,英国2025年平均周薪为711英镑,相当于月收入约2844英镑(约2.5万人民币)。
相比之下,中国普通大学毕业生首年月薪约3500元人民币,五年后约1万元。仅从数字看,英国收入似乎远超中国。
然而,大卫的实际感受截然不同:“我2005年开始教书时,年薪4万英镑能在伦敦付首付买房。如今我赚得更多,却连在格拉斯哥买套像样的公寓都困难。”
马克的情况更糟,他作为熟练建筑工人,年收入约2.5万英镑,仅略高于英国平均工资水平。

在伦敦,一双质量稍好的手工皮鞋售价200英镑,而在中国,类似品质的意大利皮鞋约3000元人民币。“我上次买新西装还是三年前,”马克苦笑,“一套像样的西装要花掉我近一周的工资。”
住房成本差异更为显著。在伦敦三区租一套双人房,月租高达600英镑,而在北京三环附近类似位置,租金约5000元人民币。
大卫计算着:“我每月税后收入约3500英镑,其中1400英镑用于房贷,600英镑用于市政税和保险,500英镑用于交通,剩下的刚够食品和基本开支。”
餐饮方面的差距同样惊人。在伦敦吃一顿麦当劳巨无霸套餐要6.99英镑,而在北京仅为29元人民币。这意味着,英国普通工人需要工作约20分钟才能买一个汉堡,而中国同行只需工作不到30分钟。

根据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的数据,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后,英国2025年实际工资增长仅为2.1%至2.2%,远低于生活成本的上涨。
“我五年前每月还能存下200-300英镑,现在几乎成了月光族,”大卫感叹,“去年冬天,我甚至不得不选择性地给家里供暖,只在最冷的几天开暖气。”
马克一家的处境更加艰难:“我和妻子都工作,但月底经常需要动用之前的储蓄。食品价格上涨得太快,特别是新鲜蔬果。”
与之相比,中国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40元人民币,实际增长5.4%,超过了英国的增速。

马克从未敢想象在伦敦市区拥有自己的房子。“在伦敦四区买套150平米的带花园别墅要50万英镑,我不吃不喝也得14年多才买得起。”
而在北京四环类似条件的房产,虽然价格高达600万人民币,但对中国大学毕业生来说,需要46年才买得起。
大卫的情况看似好些,但他也面临着自己的困境:“我女儿想去爱丁堡大学读书,但每年9000英镑的学费加上生活费用,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负担。”
相比之下,中国教育的成本相对较低,且中国家庭普遍更为重视教育投入,2025年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增长达11.8%,显示了中国家庭在这方面的投入能力。

“我曾在中国做过访问学者,发现月薪5000人民币的中国同事,生活品质并不比我差,”大卫回忆道,“他们能经常外出就餐,假期旅游,还能每月存下钱。”
“而我,尽管名义收入是他的八倍,却常常为意外开支发愁。”
马克的表弟在北京做电工,每月收入约8000元人民币。“他开着一辆不错的国产车,每年能带家人去旅游两次。而我,已经三年没有全家一起度假了。”
Ipsos 2025年的生活成本监测显示,尽管英国有51% 的人认为自己财务状况“舒适或尚可”,但这一比例正在下降,人们对未来普遍感到担忧。

傍晚的伦敦街头,大卫和马克在公交站偶遇。一个提着公文包准备回家继续工作,一个刚结束十小时的体力劳动。他们互相点头示意,两个世界的英国人,同样精打计算着这个月的开支。
大卫想起中国同事曾对他说:“在英国,你赚的是英镑,花的也是英镑。在中国,我们赚的是人民币,花的也是人民币。 可为什么你们的生活压力反而更大?”
没有人能给出完美答案。只有超市收银台前不断响起的刷卡声,默默记录着这个发达国家普通人的生活困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