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咸丰遗祸:未行的“钩戈”与晚清危局

慈禧是个权欲很强的女人,在咸丰皇帝还在世时,就喜欢弄权,尤其是为咸丰生下唯一的皇子同治以后,更是变本加厉,甚至顶撞咸丰。

慈禧是个权欲很强的女人,在咸丰皇帝还在世时,就喜欢弄权,尤其是为咸丰生下唯一的皇子同治以后,更是变本加厉,甚至顶撞咸丰。

咸丰身边的宠臣肃顺早已看出,咸丰死后慈禧必定骄恣难制,劝皇帝行“钩戈故事”(汉武帝为防主少母壮,借故赐死汉昭帝的生母,钩戈夫人赵婕妤)。

咸丰皇帝于心不忍,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

咸丰死后,慈禧与恭王奕䜣合谋,扳倒以肃顺为首的八顾命大臣。

此后一直到死,慈禧擅政达四十七年。

前二十三年,由于恭王在军机,慈禧不能为所欲为,比如修颐和园,因为恭王反对,慈禧就修不成。

甲申易枢是一个转折点,恭王被逐出军机处,此后慈禧便无人能制了。

一直到庚子年,她一意孤行,终于酿成大祸。

“庚子拳变”缘于慈禧痛恨洋人,她恨洋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干涉她行废(光绪帝)立(易掌控的幼主)之事;再就是包庇康有为、梁启超等“逆贼”。

慈禧对光绪帝的不满,早在戊戌政变以前就开始了。

光绪皇帝立后时,初选合格者共有五人,一个是慈禧的侄女(即是后来的隆裕皇后),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吏部侍郎长叙两个女儿。

光绪看中的是德馨二女,慈禧则主张立她的侄女。

光绪生性懦弱,不敢违拗。

结果是慈禧侄女立为皇后,长叙二女分别封为珍、瑾二妃。

光绪最喜欢的两个,则直接被打发回家了。

光绪的心情可想而知,因此和隆裕的感情很差,很少到皇后那里去。

这让控制欲强的慈禧大为不满,时常拿光绪喜欢的珍妃出气。

1898年的戊戌政变无疑加剧了母子之间的矛盾,光绪被囚瀛台,但名义上还是皇帝。

慈禧连这个名义也不想给他,谋划废掉光绪,立端王载漪之子溥俊。

由于列强和朝中部分大臣不赞成慈禧这一主张,她只好以光绪病危为借口。

喜欢较真的洋大人们听说后,要求介绍一位在北京的法国医生入宫为皇上诊治。

刚开始慈禧不同意,经不住各国公使一再要求,勉强同意法国医生入宫。

结果这位“洋专家”不懂“揣摩圣意”,检查后在诊疗报告上直言,光绪皇帝身体健康,无病。

又加上康有为受英国人庇护,梁启超则受日本人庇护,让慈禧拿这两个她深恨的“逆党”没有办法。

让慈禧觉得洋人简直是处处在和她作对。

这时专门跟洋人作对的义和团出现了,义和团初起时是以“灭洋”为口号,后来又加上“扶清”,俨然就是一个爱国团体了。

以载漪为首的守旧派大臣,夸大义和团拥有的“法术”,煽动慈禧,让慈禧觉得依恃义和团的“神力”,将洋鬼子赶出中国,是完全有可能的。

光绪廿六年(1900)五月廿日前后,慈禧收到一份“照会”(这份文件事后被证明并非来自外国使领馆,至于来源则众说纷纭),成为她积蓄多日的怒气被点燃的一根导火索。

照会里有一条是让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这无疑触动了慈禧的底线。

在慈禧宣读了这份照会后,反对开战的大臣们就不好开口了。

五月廿三日,慈禧召见臣僚,决定对列国宣战,派许景澄通知各国使臣,限24小时出京,朝廷派兵护送出境。

光绪还拉了下许景澄,想做最后的努力,说“再商量下”,慈禧则厉声让他“放手”。

联元跪在地上大声说,宣战只可对一个国家,哪有对十余国宣战的道理?

慈禧置之不理。

五月廿五日,宣战诏书正式颁布,事情至此已无可挽回。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从西安回到北京。

她这回算是知道了“洋大人”的厉害,对洋人曲意逢迎,经常请各国使、领夫人进宫坐坐。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此前对洋人多么痛恨,还是后来又如何逢迎,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

慈禧太后的娘家,是北平朝阳门内的方家园,恭王奕䜣曾感慨地说道:“我大清宗社,乃亡于方家园。”

从事后来看,不幸被他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