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魏蜀吴为啥只有魏国被篡?

曹丕曹叡寿命太短的后遗症。1魏蜀吴三国,只有曹魏的君主寿命不长,曹丕只活到40岁,曹叡更惨,只活到36岁。曹丕在位时间只

曹丕曹叡寿命太短的后遗症。

1

魏蜀吴三国,只有曹魏的君主寿命不长,曹丕只活到40岁,曹叡更惨,只活到36岁。曹丕在位时间只有6年,曹叡稍长点,在位13年,父子俩加起来才19年。

再看看刘禅,活到了65岁,在位时间41年,超长待机,伴随着蜀汉的建立到灭亡,比蜀汉国祚还长。

孙权更夸张,活到了71岁,在位时间虽然只有24年,但他称帝时间最晚,若从孙策死时算起,他掌权时间长达53年。

君主活的时间越长,被权臣篡位的风险自然就越低,蜀汉和孙吴的君主一直在位,并且牢牢掌握了大权,权臣根本没机会篡位。

曹魏就不一样了,曹丕曹叡早早的挂掉,不得不让年幼的皇子曹芳继位,曹芳继位时才八岁,一个八岁的孩童刚戒掉尿不湿,怎么能懂得治国理政?

幼子继位,必然就得指派辅政大臣,主少国疑,就给了权臣篡位的机会。

但是,东吴孙亮登基时年仅10岁,蜀汉刘禅也不过17岁,他们的父皇也给他们指派了辅政大臣,他们为啥就能享有国祚?而曹魏却不能?我们继续分析。

2

曹丕之所以能篡汉成功,是和世家大族达成了交易,他主动贬抑宗室、外戚,将权力和世家大族分享,他的政权其实是建立在世家大族的认可之上的。

曹叡继位后,仍旧奉行曹丕的政策,曹魏宗室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并没有改观,世家大族逐渐积聚实力。

等到曹叡死后,其指定的辅政大臣有司马懿和曹爽,曹爽算是宗室代表,司马懿算是世家大族代表。这个曹爽是个创三代,是司马懿的侄子辈,其能力、经验要远逊于司马懿。

等到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击败曹爽后,曹氏宗族彻底被排挤出权力中央,世家大族垄断了曹魏朝堂。

对于世家大族而言,这个朝廷只要是士族们掌权,姓什么无所谓,既然能从姓刘改姓曹,为什么就不能改姓司马?

当曹魏朝堂被士族垄断之后,这个政权的归属就不是曹姓一家一姓说了算了,而是士族们说了算。司马懿虽然没有篡位的举动,但他的继任者司马师司马昭却在努力实行谋朝篡位。

司马师废掉少帝曹芳另立曹髦,司马昭更狠,直接当街弑君。到了司马炎这一代,曹魏禅让给司马氏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3

蜀汉和孙吴虽然也是少帝继位,但他们的情况和曹魏不一样。

蜀汉的辅政大臣是诸葛亮,千古第一忠臣,他不屑于谋朝篡位。在他秉政期间,一心为公,还把蜀汉的势力捏合在了一起,无论是益州派,还是东州派、荆州派,都被团结在了刘禅周围。等他死后,他安排的接班人,都是忠诚笃厚之人,也没有篡位的想法。

再加上刘禅超长待机,蜀汉就没了权臣篡位的土壤。

孙吴和蜀汉的情况还不大一样,孙权临死前已经把江东世族的势力削弱了很多,连功臣陆逊都被他逼死,江东士族在孙亮时期并不突出。

孙权给孙亮指定了五位辅政大臣,他们是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这五个人中都不是江东士族,其中一个是宗室(孙峻),两个是功臣后代(诸葛恪、吕据),一个是自己的女婿(滕胤),另一个是亲信(孙弘),首席辅政大臣诸葛恪是诸葛瑾之子,流亡北士的代表人物。

孙权的安排就很明显,用宗室和功臣子弟、外戚互相牵制,保证不让一家独大。

但计划不如变化快,诸葛恪杀了孙弘,诸葛恪又被孙峻所杀,孙峻又杀了吕据和滕胤,孙峻专权,孙峻死后他的弟弟孙綝又掌权。

孙綝很有篡权的希望,他废掉孙亮另立孙休,结果被孙休联合孙权旧将所杀。

好在是继位的孙休年长一些,这才让孙綝篡位的计划落空,要不然还要重蹈曹魏的覆辙。

曹丕曹叡寿命太短,只能幼子继位,指定的辅政大臣又心怀鬼胎,江山社稷只能拱手让人。

刘禅寿命很长,托孤大臣诸葛亮又秒杀曹魏和孙吴的托孤大臣,故而国祚稳定,没有出现篡位情况。

孙权寿命更长,他基本上扫除了士族对朝政的影响力,并且指派了多位辅政大臣,尽管出现了内斗火并情况,但好在接班的孙休年纪较长,能够对抗权臣,也避免了被权臣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