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诸葛亮不北伐与北伐相比,哪一个战略对蜀汉更为有利? 常听人说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

诸葛亮不北伐与北伐相比,哪一个战略对蜀汉更为有利? 常听人说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耗空了蜀汉国力,要是偏安益州休养生息多好。可这话真站不住脚,咱们得掰扯清楚,蜀汉那点家底,根本经不起“守”,北伐看着冒险,实则是诸葛亮为蜀汉拼出来的唯一活路。 先说说最实在的家底——人口和兵力。三国那会儿,曹魏占了天下九个州,人口四百多万,能拉出四五十万大军;东吴有三个州,人口两百多万,兵力也有二十来万;而蜀汉就剩益州一个地方,人口刚过九十万,撑死了也就十万兵力,还得留一半守老家。 这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就像人家是开大粮行的,咱们是街边小粮摊,人家耗得起,咱们耗不起。有人说守着益州能攒家底,可曹魏的地盘更大更富庶,每年增长的人口和粮食都比蜀汉多,越守差距越悬殊,最后只能坐以待毙。 当年刘表守着富庶的荆州,手握十万兵马,天天想着安稳度日,结果曹操一南下,立马土崩瓦解,这就是守出来的恶果,蜀汉要是走老路,下场只会更惨。 再说说地盘的战略价值。益州看着易守难攻,四周都是山,可这也是把双刃剑,外面的人打不进来,里面的人也难出去。 诸葛亮北伐的目标很明确,先取陇右,再占关中,这些地方产粮又产马,能补充蜀汉的短板。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一听诸葛亮来了,根本没抵抗就投降了,还收了姜维这么个后期支柱,这说明曹魏在这些地方的统治并不稳固,蜀汉有机会抢地盘。 后来虽然丢了街亭,但还是拿下了武都、阴平二郡,这俩地方就像益州的门户,守住了就能少受曹魏的威胁。要是不北伐,这些门户迟早被曹魏占了,到时候人家兵临城下,蜀汉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还有人心和士气的问题。蜀汉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建立的,这是刘备和诸葛亮最核心的号召力。要是偏安一隅不北伐,这个旗号就成了空话,跟着他们打天下的老兵会寒心,天下的仁人志士也不会再来投奔。 诸葛亮北伐,就是要告诉所有人,蜀汉没忘初心,还在为汉室拼搏。而且军队越养越懒,越守越怕打,北伐虽然辛苦,但能练出精兵。 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在卤城和司马懿对峙,把曹魏的军队打得大败,斩首三千,缴获了大量的盔甲和武器,连司马懿都不敢再轻易出战。这就是北伐练出来的战斗力,要是天天守着,军队早成了一群废柴。 有人说北伐耗粮食,可诸葛亮早就想到了。他在汉中搞屯田,让士兵一边打仗一边种地,还发明了木牛流马运粮,大大减少了后勤压力。第五次北伐的时候,他在渭水边上屯田,已经能做到军粮自给自足,要是再多给他点时间,说不定真能拿下关中。 反倒是不北伐,粮食也未必能攒住。益州本土的豪强地主本来就对蜀汉政权有意见,要是朝廷只知道收粮不干事,他们迟早会闹事。诸葛亮北伐把内部的注意力引向外部,反而凝聚了人心,让大家劲往一处使。 咱们再看看结果,诸葛亮五次北伐,虽然没最终成功,但他活着的时候,曹魏只能被动防守,根本不敢进攻蜀汉。他去世后,姜维接着北伐,又撑了三十年。 要是诸葛亮当初选择不北伐,蜀汉恐怕撑不了这么久。后来蜀汉放弃北伐,开始休养生息,结果怎么样?没几年就被邓艾偷渡阴平,刘禅直接投降了。这就说明,蜀汉的命根本不在“守”上,而在“攻”上。 诸葛亮不是不知道北伐难,他在《出师表》里写“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他比谁都清楚蜀汉的处境。但他更知道,越是危急,越不能退缩。 他北伐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是为了给蜀汉拼一条生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才是真正的智慧。 那些说不北伐更好的人,说白了就是只看眼前的安稳,没看到长远的危机。蜀汉的家底就这么薄,不出去抢机会,迟早会被人家吞掉,北伐虽然险,但至少有赢的可能,这才是对蜀汉最有利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