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科技圈有个段子:
问:如何成为全球首富?
答:先借钱给你的客户,然后规定他们只能从你这买东西。
这听起来像童话故事?
不,这是英伟达正在上演的资本神话。
当媒体报道英伟达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然后这笔钱被指定采购自家芯片时,我仿佛看到了当代炼金术:
钱从左边口袋掏出,在市场上转了个圈,又回到了右边口袋。
顺便还在资产负债表上,留下了漂亮的增长曲线。
这操作,这手法。
华尔街看了要沉默,资本家看了要流泪。
堪称21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我买我自己的产品,还要算成我的营收增长。

2
先来看看这台“赛博永动机”是怎么运转的。
现象一:左手倒右手的资本魔术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英伟达:OpenAI老弟,我这有1000亿美元,借给你发展AI。
OpenAI:谢谢黄仁勋大哥!这钱怎么用?
英伟达:哦,忘了说,只能买我们家的H100芯片。
OpenAI:……
于是,钱从英伟达的账户,流到了OpenAI的账户,然后又流回了英伟达的销售部门。
在这个过程中:
· 英伟达的投资部门完成了“战略布局”
· 英伟达的销售部门完成了“业绩增长”
· 华尔街的分析师们看到了“旺盛需求”
一鱼三吃,一滴都不浪费。
这操作,比九转大肠还绕,但确实香。
现象二:财报里的“鬼打墙”
最新财报显示,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同比增长惊悚,但股价却在财报后先涨后跌。
市场最初为数字狂欢,然后突然回过味来:
等等,这增长有多少是真实需求,多少是“自导自演”?
这就好比你去相亲,对方说他有房有车。
后来发现,房是租的,车是共享单车,但都算他的资产。
你生不生气?
资本市场也是这个感觉。
当大家发现增长来自“循环融资”而非真实需求时,用脚投票就成了唯一选择。

3
那么问题来了:英伟达为什么要玩这么复杂的游戏?
第一,创造需求的“永动机”
AI芯片市场有个致命问题:太他妈贵了。
一套H100系统,价格堪比一线城市一套房。
能玩得起的玩家,屈指可数
怎么办?
英伟达想出了妙招:我借钱给你们玩!
通过投资下游AI公司,人为地创造需求,让财报永远好看。
这就像开赌场的,发现客人没钱了,直接提供无限额贷款。
反正最后钱都会回到赌场账户。
第二,绑定生态的“金手铐”
我给你钱,你买我的芯片,用我的CUDA生态。
久而久之,你就被深度绑定了。
想换其他家的芯片?门都没有。
这招“金手铐”,玩得比任何商业合同都狠。
因为里面掺杂了资本的利益,变成了命运共同体。
第三,吓退竞争的“护城河”
其他芯片公司看到这个局面,直接懵逼。
打价格战?英伟达可以“借钱”给客户买自己的产品。
拼生态?英伟达用真金白银喂养了整个生态。
这已经不是竞争了,这是降维打击。

4
但是,这套看似完美的模式,其实藏着三个致命陷阱。
陷阱一:纸牌屋式的需求泡沫
当投资驱动的需求,掩盖了真实市场需求时,整个行业就变成了击鼓传花的游戏。
今天英伟达投资OpenAI,明天投资Anthropic,后天投资Cohere……
每个被投公司都买一堆芯片,财报好看到爆炸。
但问题是,终端用户在哪里?真实的应用场景在哪里?
如果最后发现,AI最大的应用是写诗和画画,那这万亿投资就是个笑话。
陷阱二:自循环的生态陷阱
所有人都用英伟达的芯片,所有人都被绑在CUDA生态里。
听起来很美,但很危险。
一旦出现技术路线变革,或者地缘政治风险,整个生态可能瞬间崩塌。
就像当年的英特尔,多么风光,现在呢?
陷阱三:资本反噬的魔咒
当资本市场看透这个游戏后,就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
“你的增长有多少是真实的?”
这个问题,会像噩梦一样缠绕着每一份财报。
这就是为什么英伟达股价在财报后下跌。
市场不再为数字狂欢,开始追问数字背后的真相。

5
这套玩法,其实在商业史上并不新鲜。
历史版本1.0:电信泡沫时期
电信设备商借钱给运营商买自己的设备。
结果泡沫破裂时,大家一起完蛋。
历史版本2.0:太阳能热潮
上游厂商投资下游电站,指定用自己的光伏板。
最后产能过剩,全行业亏损。
历史版本3.0:共享单车大战
投资人烧钱抢市场,创造虚假繁荣。
最后留下一地鸡毛。
现在,英伟达把这个游戏玩到了4.0版本。
规模更大,技术更高,但也更危险。

6
那么,这台“赛博永动机”能一直转下去吗?
我的判断是:短期可以,长期必崩。
支撑因素
· AI确实在发展,真实需求在增长
· 英伟达的技术领先优势还在
· 资本市场的耐心还没有耗尽
致命风险:
· 真实需求增速跟不上投资驱动的供给
· 竞争对手正在突破(AMD、谷歌、亚马逊都在自研芯片)
· 监管可能会介入(这种关联交易迟早被盯上)
最关键的,任何靠资本驱动的增长,最终都要接受真实市场的检验。
就像再美的泡沫,也终有破裂的一天。
那么,英伟达的正确出路在哪里?
第一,回归技术本源
停止玩资本游戏,专注技术突破。
真正的技术壁垒,才是永恒的护城河。
第二,培育真实生态
不要用钱来绑定客户,要用产品力和生态价值。
让客户因为需要而购买,而不是因为“免费”而使用。
第三,直面市场需求
勇敢地面对真实的市场需求,哪怕增速放缓。
真实的慢,好过虚假的快。

7
最后,说点扎心的。
现在的AI热潮,像极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个方向,但没人知道什么时候能赚钱。
于是大家拼命烧钱,制造数据,讲着同一个故事。
英伟达的“循环融资”,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发明,也是最危险的赌博。
它在赌AI会快速商业化。
它在赌竞争对手追不上。
它在赌资本市场会一直买账。
但赌局总有结束的时候。
当音乐停止,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对于我们这些看客,唯一能做的就是:
保持清醒,别被数字迷惑。
在泡沫中寻找真实,在狂热中保持冷静。
因为历史告诉我们:
所有看似完美的资本游戏,最后都会露出原形。
唯一的区别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