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日本自卫队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对抗,日本得提早把后勤补给这一块准备扎实! 听到这句话,我第一反应是他盯错了关键。岛国的命门在海上,几条咽喉航道像细管子一样,风浪一大、保险一涨、航速一降,市场先慌,比炮火更快。真走到比后勤的那一步,问题不是谁仓库里油多,而是谁能保住通路、谁能修得起破洞。 很多人只看舰炮,不看地图。穿越那几个海峡,水面、空中、水下层层交织,常态化巡航已经把节奏拉满。表面的护航只是表面,最难的是水下那层。近年就有一次,日方满天撒网,最后发现人早跑远了。不是谁粗心,是对手安静到背景里去了。就算侦到目标,天上的电磁压制把屏幕噪点刷成片,指挥链路抽搐,决心窗口只有几分钟,谁敢拍板谁背锅。 后勤不是只有油桶。港口的卸载臂、油库的阀门、航运的调度中心、卫星链路的节点,都是软肋。远程精确打击如果按波次压来,靠几套防空系统救火,理论拦截率再好也扛不住饱和。真正致命的是节奏被打乱,一乱就是全国停摆的级别。你能防住一次两次,能保住每一班船、每一列车吗。 有人拿俄乌做参照,我不建议照抄。乌克兰之所以能拖这么久,有后方源源不断输血。换到西太平洋,四面是海,盟友的基地也在打击半径里,谁敢保证补给线不被敲。更现实的是保险公司先撤单,商船先改线,资本先抽腿,你连开航的胆子都没了。 能源储备看着厚,但那是静态数。一旦口子收紧,消耗按小时计。中国有陆上通道、有替代方案,能熬过海运波动的坑。日本高度外向、粮油进口占比高,港口设备被敲掉几个点,商超很快见底。战争不是拼谁手里的表格,而是拼谁能在混乱中维持秩序。 还有一点常被低估:工业续航。舰船不是说造就造,雷达、发动机、弹药、维修都是产线堆出来的。造得快、修得快、换得快,才是真正的后勤。靠几本预案、几个洞库顶不了多久。把算盘打在储备天数上是方便,但决定胜负的是产能曲线。 如果哪天早上,航运险费暴涨,宫古方向交通指数突然掉到个位数,东京会先做什么。限购燃油还是停航,工厂是减产还是停线,资本市场会不会打开闸门。那一刻,后勤不是军方的事,而是全民的压力测试。 我不希望走到那一步。与其喊未雨绸缪,不如先把误判概率降下来。认清现实,别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乌克兰,也别把对手想成上世纪的样子。和平不是一句口号,是拼谁更清醒、谁更会算账。别等到补给线还没断,信心先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