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每月给他发350元人民币,后来增聘为院士后,每月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每月给他发350元人民币,后来增聘为院士后,每月增加津贴100元,就是这450元工资,钱学森还总是认为太多了。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父亲钱均夫早年留学日本,学教育和地理历史,母亲章兰娟是本地人。他作为独子,从小接受正规教育。1923年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基础科目。1929年考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主攻铁路机械。1934年毕业,次年靠庚子赔款奖学金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航空工程硕士。1936年转加州理工学院,专攻空气动力学,导师是冯·卡门。1938年拿航空工程博士,留校教书和研究。他参与早期火箭导弹项目,提出卡门-钱公式,在美国航天界出名。二战时加入军方团队,考察德国V-2导弹。1947年升教授,年薪高,生活稳定。新中国成立后,他想回国,美国当局扣护照监视他。1955年中美谈判后,他带家人回国。 钱学森回国后,中国科学院给他安排力学研究所所长职位,每月工资350元。这在当时算顶尖水平,国家刚从战乱恢复,很多人月入才几十元。他领到薪水后,多次向领导反映收入过高,建议降下来减轻国家负担。领导解释这是按他的专业价值定的,他坚持科研工作者该以贡献为主,不该拿太多钱。他的工资多用来买国债或捐给科研教育,自己和家人过得很节俭。家里家具是单位老配发的木椅书架,衣服洗旧了补着穿。夫人蒋英是艺术家,两人没买奢侈品。他在美国时住洋房开轿车,但回国后把那些抛在脑后,专注工作。 1956年中国科学院增聘他为学部委员,额外给100元津贴,总工资450元。他又觉得这笔钱该省下来用在科研上。次年他写信给领导,要求扣补贴,把基本工资调到331.5元,列出计算理由,说个人生活够基本就行。领导没同意,他还多次讨论,坚持国家起步阶段每分钱都得省着花。1963年9月,他再次正式写信提减薪,虽然组织没批,但他的态度影响了周围人。他带头少领补助,把奖金捐出,号召大家自力更生。在物资紧缺的年代,他把大部分收入投到国家建设,自身保持朴素作风。 钱学森的工资态度,反映出他对国家责任的认识。他不是不懂享受,而是把国家利益放首位。回国时国家穷,科研设备旧,资料少,他白天带队实验,晚上画图,工作十几个小时。实验室常看到他穿旧中山装,啃干粮指导年轻人。他把最难的事扛自己肩上,从不摆架子。他的贡献不止学术,还带回导弹火箭系统工程整套知识。新中国成立初,研发靠摸索,他推动第一枚导弹和人造卫星。他在美国是明星教授,但心系祖国,冒风险回国。 钱学森主导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推动导弹研制。1956年他提导弹发展规划,领导团队攻克难关。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他参与两弹结合。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他引入系统工程思想,打破旧管理模式,促进跨领域协作。他对年轻科研人员严格又关爱,奖金稿费分给有困难的同行,资助买书。他常说责任比享受重要。他的家人也支持这种生活,蒋英说只要祖国需要就值得。 钱学森的工资经历,体现出科学家对国家的担当。他把节省每一分钱当成习惯,为国防航天奠基。他的事迹放在今天,还让人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他回国后,不仅主持导弹卫星研发,还在国内最早提出系统工程,提升科技项目效率。晚年他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继续指导科研。2009年10月31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他的遗产是奠定中国航天基础,传承科学精神,推动国防科技进步。 钱学森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学习成绩优秀。父亲注重培养,他早年移居北京上中学。大学时专攻机械,毕业后留学美国深造航空。他在加州理工参与火箭研究,二战时为军方贡献力量。回国前在美国生活优渥,但选择返回祖国。他的工资故事,不是简单节俭,而是对国家资源的责任感。他多次要求减薪,组织虽没全批,但他的坚持影响深远。他的贡献让中国从零起步,建起导弹航天体系。 在工资问题上,钱学森的举动接地气。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实打实省钱投科研。那时候国家穷,他带头捐工资买设备,支持教育。他的生活方式影响团队,大家学他自力更生。他的事迹告诉我们,科学家不光搞研究,还得有大局观。他的回国,推动中国科技自立。他组建研究院,规划导弹发展,第一枚导弹成功标志里程碑。他的系统工程方法,至今用在项目管理。 钱学森的工资450元,在当时是高待遇,与元帅差不多。但他总觉得多,担心国家负担。他写信提减薪,计算精确,说生活够基本就行。他的态度不是作秀,而是真心为国。他的贡献包括创建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所,领导东风系列研发。1964年原子弹成功,他发挥关键作用。1970年东方红卫星上天,他是主要推动者。他的工作让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97
用户14xxx97
2025-11-28 12:41
国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