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核战爆发,中国撑不住一小时?俄专家:中国一旦翻开底牌10分钟便可逆转 十多年前,西方一些人总爱拿中国核力量说事,觉得首轮打击一来,中国就扛不住多久。2015年莫斯科国际安全会议上,前俄罗斯战略火箭军总参谋长维克托·叶辛公开讲过,中国核力量在美国第一波攻击下,可能连一小时都坚持不了。那时候,这话被不少西方智库当宝贝,到处引用,把中国核威慑说成经不起推敲,弹头数量少,主要靠固定阵地,卫星一扫就全暴露,机动能力弱,反击窗口窄得很。 这话听着刺耳,但也反映了当时实际情况。中国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就走自己的路,不跟美苏比数量,只求最低限度核威慑,确保谁敢动我们,也得付出代价。早年装备确实以陆基固定导弹为主,位置相对好找,对手有把握先下手为强。 可这些年,形势变了样。俄罗斯专家自己后来改口,说中国一旦展现全部实力,10分钟就能让对手面对全面报复,把局面彻底翻过来。这不是随便吹牛,而是中国核力量在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和快速响应上扎扎实实往前走。 陆基方面,东风系列导弹不少已实现高度机动,发射车能在广阔地域转移,卫星想盯都盯不住。地下工程网络深入山体,抗打击能力强,导弹藏得深、藏得稳。海上,战略核潜艇常态化战备巡航,巨浪系列潜射导弹从近海就能覆盖远距离目标,潜艇隐蔽性高,谁也说不准它到底在哪儿。空中,战略轰炸机配空射弹道导弹,加上高超音速武器,速度快、轨迹变,现有反导系统拦起来费劲得很。北斗系统加持,打击精度高,用少量弹头就能覆盖要害。 这些变化,让中国核力量从过去容易被一锅端,变成多域一体、可靠二次打击。命令一下,陆海空同时行动,决策到发射时间大幅压缩,对手再强,也难挡全方位回应。美国自己报告都承认,高超音速武器拦截率低,老式导弹系统维护难,面对中国这种高效突防,压力山大。 俄罗斯专家说的“10分钟逆转”,点的就是这个理:中国核体系已不是当年模样,生存性强、反应快,谁想核冒险,都得先掂量自己能不能扛住报复。 中国核力量建设,从头到尾都本着防御宗旨,从不搞先发制人,从不参与军备竞赛,规模始终控制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外交部多次重申,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这份承诺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底线。 核武器说白了就是保底的,是为了让和平多延续一天。有了可信的反击能力,谁也不敢轻易越红线,战略平衡就稳了,世界也太平。中国这些年核力量的进步,就是为了打破核讹诈、维护战略稳定,让霸权主义没市场,让各国都能在和平环境下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