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盟军轰炸,苏军占领了工业区才是德三迅速崩溃的原因。从1942年盟军开始轰炸德国工业区以来,德国的军工生产水平节节升高,直到1944年的4~8月,德国军工产量达到了最高峰值。 说起二战末期纳粹德国为什么那么快就撑不住了,大家总爱把锅甩给盟军的战略轰炸,说是那些从天而降的炸弹把德国工厂炸了个底朝天。可实际情况呢?从1942年春天开始,英美空军就对德国本土下手了,目标直奔鲁尔区的钢铁厂和汉堡的造船厂,扔下成吨的炸弹,搞得城市里到处是废墟。结果怎么样?德国的军工产量不但没掉,反而一路往上窜,到1944年夏天达到了顶点。 先看盟军轰炸的实际效果。1942年5月,英国皇家空军就搞了一次千人轰炸机大阵仗,对准科隆扔了1455吨炸弹,毁了1500多家工厂和上万栋楼,弄得4.5万人无家可归。接着,美国第八航空队也加入进来,从白天轰炸,目标是工业区和油料设施。1943年汉堡大轰炸,火风暴烧掉了城市大半,死了好几万人;1945年德累斯顿那场,更是把古城炸成平地,平民伤亡上万。可这些打击真就把德国工业掐死了?数据摆在那儿:根据战后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德国飞机产量从1942年的1.5万架涨到1944年的4万多架,坦克从几千辆翻到1.7万辆。为什么?因为阿尔伯特·施佩尔这家伙上台后,1942年2月接手军备部,把工厂分散到乡下地下,还大肆用奴隶劳工,强迫几百万战俘和集中营囚犯干活,产量硬是翻了好几倍。轰炸确实添了乱,修厂子花了不少工夫,但德国人适应力强,1944年7月军工指数是1942年的三倍多。施佩尔自己后来在回忆里承认,轰炸是麻烦,但没到致命的地步。盟军从1944年5月开始专打油料目标,合成油厂被炸得七零八落,石油产量掉到从前的零头,可那时候德国军工已经堆到峰值了,库存够用一阵子。 再看东线,苏军推进才是真刀真枪地把德国经济命根子给掐了。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是德国石油大头,占了轴心国原油的三成多,从1941年起就源源不断供油、粮食和矿石,换来德国的机床和坦克。1944年8月,苏联第二和第三乌克兰方面军发起第二次雅西-基什尼奥夫攻势,红军坦克群从多瑙河平原杀过去,几天内就把德军第六集团军和罗马尼亚部队围了个严实。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一世一看大势已去,8月23日下令逮捕独裁者安东内斯库,罗马尼亚军队直接反水,和苏军一起打德国人。普洛耶什蒂油田瞬间丢了,德国石油供应断崖式下跌,到年底燃料短缺让装甲部队寸步难行。希特勒气得直跳脚,这下子连机动进攻都玩不转了。同期,苏芬战争停火,芬兰退出轴心国,德国丢了佩特萨莫的镍矿,那地方的镍是装甲板的关键原料,矿井一炸,德国坦克生产直接卡壳。 波罗的海那边,苏军海军重返沿岸,更是雪上加霜。1944年底,苏联舰队从塔林港杀出,拿下波罗的海潜艇基地和主要母港,德国的铁矿运输线瘫痪。瑞典和挪威的矿石船队,本来是德国钢铁命脉,现在被迫绕远路,卸货量砍掉九成,码头闲置,矿堆成山没人管。德国合成燃料实验室加班加点,可哪赶得上这窟窿大。施佩尔急得团团转,进口清单翻个没完,命令加速化学合成,蒸汽机嗡嗡响,技师们忙得脚不沾地,可产量还是跟不上。 最要命的还是西里西亚工业区,那可是德国本土的命根子,煤和钢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1945年1月,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苏军第一乌克兰方面军从维斯瓦河桥头堡冲出来,坦克在雪地里轰鸣,步兵跟上扫荡德军哨所。伊万·科涅夫指挥第四坦克军从格罗特考切入,3月上旬就把奥佩伦突出部给端了,拉蒂博尔和卡茨赫尔相继陷落。工厂停摆,煤尘盖满机器,工人跑光。西里西亚一丢,德国军工产能雪崩,从峰值直线往下掉,坦克产量暴跌,施佩尔在掩体里抓电话下令转移设备,可工人们捆机器都来不及。东欧的罗马尼亚、匈牙利,本来是德国能源后花园,现在全成苏军囊中物,铁锰矿、铁矾土、粮食全断供。德国人拼了命往匈牙利砸资源,就是想守住那点中等油田,可春醒行动一败涂地,彻底玩完。 话说回来,盟军轰炸也不是白费劲儿,主要目标从1944年起不是工厂,而是德国空军和运输线。用护航战斗机绞杀德国飞机,消灭了空军主力,帮西线拿下制空权,顺带减轻东线苏军压力。要是没这层掩护,苏军推进更快。可对比起来,轰炸顶多是添堵,苏军直接占区才是釜底抽薪。德国人自己也知道,施佩尔在1945年3月报告希特勒,说经济撑不过4到8周,就是因为东方资源全丢光了。维斯图拉河前线崩盘,还得死守匈牙利油田,甚至不惜把春醒行动梭哈到底。可结果呢?德军第六党卫队装甲军在巴拉顿湖畔集结,坦克藏林子里,6日拂晓炮火齐发,泥土飞溅,党卫队冲锋陷苏军防御,地雷炸得断肢横飞。苏军T-34从侧翼包抄,炮火撕裂德军装甲,履带断裂,驾驶员跳车逃命。15日行动瓦解,丢了数百辆坦克,残部溃向维也纳,公路堵塞,士兵抢补给。匈牙利油田易手,施佩尔最后资源枯竭,希特勒在地堡里骂街,他低头不吭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