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有人说,要是房价真能跌回十年前、十五年前的水平,那房租是不是也能跟着一路跌回去,

有人说,要是房价真能跌回十年前、十五年前的水平,那房租是不是也能跟着一路跌回去,甚至比当年还便宜? 这想法听起来特别诱人,但房价和房租,实际上遵循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定价法则”。 核心区别在于:房价与房租,一个看预期,一个看饭碗。 房价这东西,更像是一只股票。大家买它,买的是对未来的想象和信心——想象城市会越来越繁华,信心货币会不断贬值、资产会一直升值。 所以金融政策一紧,市场信心一垮,它就能跌得没边儿,因为支撑它的是比较虚的预期。 房租呢?它更像是一碗米饭,是实打实的刚性消费。它的价格不靠想象,而是锚定在老百姓“当下”的钱包上——大家每个月实实在在能挣多少钱,才决定了愿意花多少钱在住这件事上。这是最基础的民生消费能力。 那房租的“底”到底在哪儿? 它真不取决于房价跌了多少。哪怕房价一夜回到2010年,只要大多数人还有份工作,每个月还有稳定的进账,你就得付钱租房。 这就是房租特有的“粘性”,或者说“刚性”。房东不是做慈善的,他背后有房贷、物业费这些硬成本撑着。 不到万不得已,比如自己失业了、快断供了,他绝不会轻易把租金降到血亏。 更重要的是,租房市场是千千万万个房东分散做主的,不像股市那样情绪容易传染,很难形成“踩踏式”的暴跌。 那是不是说房租就铁板一块,永远不会大跌了呢? 也不是。房租要想真正大跌,除非出现一种极端情况:经济出现大规模、长期的萧条,导致大家的支付能力系统性崩溃。 真要到那一步,社会面临的将是严峻的生存危机,房租高低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问题了。 所以,更可能出现的场景是: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收入增长停滞甚至下降,房租会失去上涨的动力。 它可能会进入一个“阴跌”或者“僵持”的阶段,在一个比现在低、但绝对远高于十年前的水平上反复拉锯。 也就是说,当房价下跌至一个由本地租金和真实居住需求支撑的“合理租售比”区间时,它确实会形成一个坚实的“市场底”,并很可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期,这个平台期可能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这个过程,其实是房地产回归本质的过程。房价中的金融泡沫被挤掉,它的价格终于和它所能产生的实际收益——也就是租金,挂上了钩。这时,市场逻辑就彻底变了: 对投资者而言,买房出租变得“有利可图”。房子不再是一个靠涨价赚钱的投机品,而变成了一个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 扣除贷款利息、物业费等成本后,租金收益开始具有吸引力,甚至能跑赢通胀。 这会吸引一批追求稳定现金流的长期投资者入场,从而形成托底力量。投资逻辑从“赌房价上涨”变为“赚取稳定租金”。 对市场而言,“暴涨暴跌”的根基就动摇了。 跌不动了: 由于有租金收益托底,房价很难再大幅下跌。否则租金收益率会变得极高,吸引大量资金入场购房收租,从而把价格拉回合理区间。 涨不起了: 由于房价已经与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租金承受能力挂钩,失去了投机泡沫的支撑,在没有新一轮科技革命或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房价也失去了快速上涨的动力。 于是,房地产市场就会从一个大起大落的“资本市”,转变为一个波动平缓的“居住市”或“现金流资产市”。 这个“稳定期”很可能很长。因为这种稳定是基于基本面(居民收入、租金水平)的。 只有当基本面发生根本性改变时,比如经济持续发展带来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或者科技革命创造出新的增长动力,这个平衡才会被打破。 否则,市场就只能在这个新的、更健康的均衡点上,稳定运行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