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语无伦次:督促中国履行责任,但不接受“敌国条款”主张 要弄明白这其中的矛盾,得先看清日方两处表态的核心诉求。所谓 “督促中国履行责任”,日方主要是想让中方在经贸合作、人员往来、区域安全等领域做出更多 “让步”。 希望中方放宽对日本部分商品的进口限制,恢复更多中日航班,在一些区域议题上配合日本的立场。 日方把这些诉求包装成 “中国应尽的责任”,试图用舆论压力迫使中方妥协。 可就在提出这些要求的同时,日方又突然强调 “不接受‘敌国条款’主张”。 这里的 “敌国条款”,本质上是涉及双边关系定位的核心议题,日方担心相关主张会影响其在国际场合的形象,以及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一旦被贴上 “敌对” 标签,不仅两国民间交流可能进一步降温,日本企业在华的经营也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这是日方不愿看到的。 一边催着中方 “担责” 让步,一边又拒绝可能影响自身利益的定位,这种看似矛盾的表态,其实藏着日方的小心思。 他们既想从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取经济利益,比如恢复旅游业、保住对华出口市场,又不想在敏感议题上做出实质性妥协,还希望通过 “督促中方担责” 的说法,把关系紧张的责任推给中国,占据舆论上的 “道德高地”。 可这种算盘打得再精,也难掩逻辑上的混乱。 如果真像日方所说,希望中方 “履行责任” 推动关系缓和,就该在自身立场上展现诚意,在涉台海、领土等敏感议题上保持克制,而不是一边提要求一边拒绝对话。 反过来,要是日方真心担心 “敌国条款” 影响关系,就该拿出实际行动改善双边氛围,而不是用 “督促担责” 的说法持续施压,让局势陷入恶性循环。 更有意思的是,日方的这种矛盾表态,与此前会晤中国大使时的 “软化态度” 形成了鲜明对比。 之前接完特朗普电话后,日方还急匆匆安排副外相会晤中国大使,外界以为双方要朝着缓和方向迈进,可没过多久就又抛出这种矛盾的主张,让人摸不透日方到底想怎么处理中日关系。 是真的想缓和,还是只是做做样子,转头又回到强硬施压的老路上? 从现实利益来看,日方的纠结也不难理解。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失去中国市场对日本经济的打击不小,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稳定对华合作至关重要。 日本又受限于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不得不配合美方在某些议题上对中国施压,不敢完全违背美方的战略意图。 这种 “既想赚中国的钱,又想跟着美国施压” 的心态,让日方在表态时难免左右为难,出现逻辑混乱。 可日方似乎没意识到,这种矛盾的表态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境地。 中方一直强调,中日关系的改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光靠一方提要求、另一方让步是行不通的。 如果日方继续抱着 “既要又要” 的心态,一边催中方 “担责” 一边拒绝妥协,不仅无法推动关系缓和,还可能让双方的分歧进一步扩大,最终损害的还是日本自身的利益。 现在外界最关心的是,日方接下来会如何调整立场。 是继续这种矛盾的表态,还是会在利益与立场之间找到平衡点,拿出真正的诚意推动对话?中日作为近邻,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一味的逻辑混乱和立场摇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