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胡云华
11月15日,第18届“春华秋实”全国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暨第五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优秀成果”汇报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当来自菏泽的6名学生站上国家级舞台,鲁韵梆声响起,现场观众看到了山东梆子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如何被新一代菏泽人坚定传承。
在享有“戏曲之乡”美誉的鲁西南菏泽,戏曲不仅频繁亮相专业舞台,也活跃在乡村戏台,更在学校课堂上焕发新生。水袖翻飞间流转着春秋岁月,鲁韵唱腔里传递着时代新声。一代代菏泽戏曲人的耕耘与坚守,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薪火不息。

梨园新蕊亮相国家舞台
山东梆子《老羊山》是菏泽学生参加第五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的剧目。今年早春至初冬,菏泽学院的戏曲实训中心时常能看到《老羊山》的排练场景。
17岁的户国航是参演学生之一。“早上六点到七点半练早功,其余时间除正常上课外,都在排练。”户国航说,他自幼在剧团长大,家人从事剧团后勤保障工作,他便在一旁观看戏曲演员化妆、排练、演出,逐渐对戏曲舞台产生向往。从幕后走上舞台,他与同学们已坚持数年。
“我们系很多学生从小就对戏曲怀有情怀。”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戏曲表演系主任李美丽表示,因为热爱,新一代学戏曲的年轻人和老一辈戏曲人一样肯吃苦、能坚守、有韧劲儿,加之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非遗项目的扶持,让致力于戏曲传承的教师们更有信心。
今年夏天,收到“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优秀案例表彰证书后,菏泽学院的师生们得知,自己参与排演的《老羊山》选段有望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当即与家人分享了这份喜悦。
“我爸说:好好表现,别丢人!”户国航回忆起父亲这句质朴的鼓励时,难掩欣喜。当初那个在幕后默默观察、仰望老一辈戏曲人生活与演出的孩子,在老中青几代教师的悉心栽培下,终于要登上国家级舞台。
9月开学后,师生们收到通知,需将演出时长控制在5分钟内,这意味着整个舞台表演要重新编排——这对青年指导教师和参演学生来说是新的挑战,甚至要克服此前排练形成的肌肉记忆。
作为国家大剧院倾力打造的艺术教育成果展示标杆平台,“春华秋实”展演已连续举办18届,联动全国40余所高等院校,成为集中呈现高等美育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而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每三年一届,是青少年戏曲教育领域的最高权威赛事,更是戏曲新秀崭露头角、传统艺术薪火相传的核心桥梁。此次展演作为两大国家级平台的联动特别单元,涵盖13个经典剧种的23个精品节目,堪称戏曲界的盛会。
11月15日,汇报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来自菏泽的6名年轻学生站上国家级舞台,唱响山东梆子《老羊山》,让现场观众见证了山东梆子这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被新一代菏泽人坚定传承的鲜活实践。
今年9月,第五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巡演(安徽站)暨戏曲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菏泽艺术学校师生带来的山东梆子《闯幽州・点将》参与了巡演。
根植沃土戏韵流长
菏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戏曲大市,菏泽不仅剧种多、剧团多,且名角多、戏迷多。早在元、明时期,在菏泽活动的戏班就达200多个。目前发现最早的演出合同,是清顺治十六年菏泽“大兴班”在河南滑县的演出凭证。建于明正德年间的菏泽城隍庙戏楼、清雍正年间的单县山西会馆戏楼、清朝末年的定陶仿山戏楼,均是菏泽戏曲活动历史悠久的实物见证。
菏泽现有国有专业戏曲院团10家、民营戏曲剧团200余个,还有数量众多的庄户剧团,为“送戏下乡”持续提供保障。同时,菏泽现有的八大剧种均为国家级非遗剧种。
文化创造创新活力的充分迸发,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科学规划和制度保障的持续赋能。近年来,菏泽市以改革为抓手,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这套政策“组合拳”激发了文艺院团的创作活力,推动30余部新创戏曲优秀作品接连涌现。全市新创、改编大型剧目及小戏100余部,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省精品工程奖等国家级、省级艺术奖项超40个。
两夹弦《爱心家园》《公鸡过寿》以及鲁西南鼓吹乐《唱大戏》3部作品,均斩获全国群众文化领域最高奖“群星奖”;由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创排的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山东汉子》《古城女人》,荣获专业舞台艺术领域的国家级政府最高奖项“文华奖”;山东梆子动漫舞台剧《跑旱船》登上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的舞台。
菏泽人对戏曲文化的挚爱深植于民间厚土。戏曲已不仅是菏泽人民劳动之余的娱乐方式,更融入日常生活,成为联络感情、增进亲情的重要纽带。为回馈这份热爱,菏泽市将文化惠民的春风化作具体行动,让城乡群众共享艺术发展成果。“一年一村一场戏”政策让戏曲的锣鼓声传遍菏泽每个乡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过足“戏瘾”。全市年均送戏下乡8000余场,实现全市行政村(农村社区)全覆盖。2017年,山东省首个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示范区落户菏泽;2019年,“一元剧场”在曹县剧院启幕,市民仅需一元钱即可欣赏高水准大戏,这一惠民举措已持续六年,惠及数万群众。
共筑戏曲传承新生态
作为菏泽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是连接地方戏曲“传统根脉”与“现代发展”的重要纽带,在戏曲人才培养方面成效卓著。学院构建了“基础教学—实训实践—剧目驱动—校地联合”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西良等专家授课,并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国有剧团共建实践基地。
依托科研平台,菏泽学院开展了濒危剧种曲谱整理、老艺人口述史记录等工作。《大平调基层院团青年演员人才培养》项目获批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将培养30名大平调优秀青年演员;原创戏曲《循吏范希正》获批山东省2024年度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于今年6月成功上演,荣获省第二届“青未了”杯优秀廉洁剧目奖。
“这次演出中,除传统唱腔未作改动外,我们在身段表现等方面均进行了创新。《老羊山》的成功演出,是教学实践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成果。我们希望学生既懂传统又懂创新,并与时俱进用好新媒体平台传播戏曲文化。”菏泽学院戏曲理论教师董颖婕说。
李美丽介绍:“我校已入选过两届‘梨花杯’,此次能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是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从地方走向全国的一次突破。我校戏曲表演专业于2019年首次招生,至今已招收五届学生,毕业两届,共计140余名学生。学校将这些学生作为山东地方戏曲的传承人进行培养,目前已涵盖枣梆、山东梆子、大平调、莱芜梆子等剧种,学生毕业后基本都进入地方院团从事演员工作。”
在推进菏泽戏曲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菏泽学院先后获批“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梆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称号。
菏泽戏曲文化的传承是面向未来的耕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除菏泽学院的高校力量外,它还依赖专业院团的坚守、政策环境的支持、民间土壤的滋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奉献以及创新合作的探索。这几股力量交织相融,共同守护并活化着这份珍贵的文化财富。年轻一辈的菏泽戏曲人正以青春视角重新诠释戏曲魅力,努力将菏泽戏曲文化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