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11日,从成都开往武昌的K148次列车上,76名穿着打扮像农民工一样的大汉在成都上车。乘务员觉到异常,因为他们的形象气质和农民工根本不符,一股彪悍的气息扑面而来,显然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 在2001年2月11日那个寒意未消的春运尾声,K148次列车本该是一条承载归乡眷恋与复工憧憬的长龙,却意外变成了一座被恐惧笼罩的孤岛,这不是电影里的夸张桥段,而是真实发生的惊魂时刻,在那拥挤喧嚣的车厢里,空气骤然变得浑浊压抑。 多达76名身形彪悍的壮汉,打着农民工的幌子混上了车,明眼人其实一下就能看出破绽:这些人虽做民工打扮,衣着却整洁异常,没有大包小包的返乡行囊,目光里也不是劳作后的疲惫,而是透着精悍与戾气。 果不其然,随着酒精上头,这群人凶相毕露,他们强占坐席、无视号牌,最初的喧哗谩骂很快升级成了赤裸裸的暴力勒索,一把把寒光闪烁的管制刀具成了他们的收据,稍有反抗的乘客,换来的便是拳打脚踢甚至刀刃相向。 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求助无门的封闭铁盒里,绝望像瘟疫一样在乘客间蔓延,如果这是一场只有受害者的劫难,那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万幸的是,这列开往武昌的列车上,有一股潜伏的钢铁力量,休假结束准备归队的现役军人卢加胜,正在这趟车上。 面对手里仅仅握着车票、毫无反抗能力的普通百姓被逼交出“保护费”,那一身藏在便服下的军人本色让他根本坐不住,这是一场极为不对等的较量,赤手空拳对抗持刀暴徒,但卢加胜没有凭借血气之勇蛮干,军人的素养让他迅速从乘客中辨识出了同样归队的战友。 二十多名军人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集结,一张针对歹徒的“大网”悄然张开,他们利用战术智慧,并没有直接在人员密集的车厢硬碰硬,而是不仅制定了周密的行动方案更巧妙地与列车长配合,通过谈判的诱饵,将那几十个暴徒的领头人引诱至相对封闭的餐车,然后断其后路。 真正的搏杀惨烈而无声,当车厢门锁死的那一刻,困兽之斗爆发了,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卢加胜一马当先冲在最前,没有武器,他便以身体为盾,面对200多把后来缴获的凶器,他用血肉构筑防线。 为了挡住刺向身后无辜者的刀锋,他的右小腿被豁开,额头被砍伤,手臂上更被凶残地咬下深可见骨的伤口,这哪里是打架,分明就是你死我活的战场,那二十多名战士与被血性激发的群众一道,愣是将这76个不可一世的恶徒全部按倒在地。 列车靠站,警笛长鸣,成群结队的罪犯被押下车,这场震惊铁路的风波本该随着英雄的受勋画上句号,然而接下来的故事,才真正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身负重伤的卢加胜被送进医院,面对蜂拥而至送来鲜花水果表达谢意的人群。 面对那些来自K148甚至其他车次乘客的致敬,他却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在伤情仅仅稳定十天后,他选择了“逃跑”没有等待表彰大会,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镁光灯,甚至连群众送的那些慰问品都一件未拿地留在病房。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位拼了命保护大家的人,临走前竟然把救治自己那一身刀伤的几千块医药费,全部自掏腰包结清了,他把自己藏了起来,就像一滴水重新融入大海,在那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想要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解放军报》甚至为此刊发了寻人启事。 可当事人明明知道全世界都在找他,却硬是把嘴闭得严严实实,默默回到了部队继续服役,如果不是后来部队在体检调查中发现了他身上那些触目惊心的旧伤疤,如果不是时间跨越了六年才揭开尘封的档案,这份关于勇气与淡泊的档案恐怕将永远沉睡。 面对后来迟到的镜头与采访,卢加胜给出的理由朴素得近乎笨拙,他说保护群众利益是军人的职责,哪怕时光流转,哪怕当初车厢里的血迹早已干涸,那道留在手臂上的疤痕,始终是他对那个时代、对军装最滚烫的回答。 信息来源:共产党员网《第二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卢加胜事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