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当年抗美援朝为什么谈判,不谈判可能结果不同,原因如下:兵力方面,中朝联军总共有1

当年抗美援朝为什么谈判,不谈判可能结果不同,原因如下:兵力方面,中朝联军总共有180万人,志愿军就有135万 这股力量在前线构筑起层层防线,让“联合国军”的推进彻底陷入停滞。 美军别看装备精良,兵力上早就捉襟见肘,他们在朝鲜战场最多时也就50万兵力,还得拉上15个仆从国的军队凑数,这些所谓的“联合国军”里美军占了九成以上。 更要命的是兵力补充跟不上,就拿美军步兵7师来说,仁川登陆前缺员近一半,只能拉来9000名韩国当地人充数,这些被称为Katusa的士兵在美军眼里连伤亡统计都没资格进,可在志愿军枪口下都是实打实的战斗力。 整个战争期间有近50万人次的Katusa替美军打仗,光1950年底就损失了7000人,这种填不满的伤亡窟窿让美军越来越吃力。 战场伤亡的账本更让美方坐不住,按《抗美援朝战争史》的统计,志愿军一共歼灭美军39.7万人,可美军自己只承认17万多,差额全是没算的Katusa和仆从国军队。 华盛顿的纪念碑上刻着54246名美军阵亡者,这数字连非战斗死亡和回国后病死的都算上了,真实的战场损耗远比账面难看。1951年夏天美军发起夏季攻势,秋天又续上秋季攻势,折腾半天反倒被歼灭15.7万多人,战线没往前推一寸,反倒让中朝联军牢牢攥住了主动权。 中朝联军的兵力优势还转化成了防御硬实力,美军想靠“绞杀战”炸断补给线逼志愿军屈服,出动大批飞机日夜轰炸铁路,可志愿军硬是靠铁道兵和高射炮兵建起“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年轻的志愿军空军顶着压力升空,用“拼刺刀”的打法击落330架敌机,把美军的空中优势撕出了口子。到1952年,前线更是挖出了纵横交错的坑道工事,上甘岭战役里,美军一昼夜砸30万发炮弹也没拿下阵地,反倒付出2.5万人的伤亡代价,这时候谁都清楚武力已经拿不下胜利了。 国际形势和国内压力也逼着美国坐下来谈,苏联在背后给中朝提供装备支持,美国又怕战争扩大成第三次世界大战,不敢轻易增兵。美国国内更炸开了锅,长期战争让民众反战情绪高涨,军费开支像吞金兽一样啃噬着国库,总统杜鲁门的支持率一路暴跌。 反观中国,国内动员能力被彻底激活,部队轮番入朝作战,135万志愿军始终保持着旺盛战力,这种持久力是美军耗不起的。 谈判这事儿其实是美军先递的话,1951年6月美军远东司令李奇微主动提议和谈,因为他们算清了账:再打下去,要么就得往朝鲜增派更多兵力,可欧洲的防务会空虚;要么就得接受现状,不然迟早被135万志愿军拖垮。 中朝联军这边也有考量,虽然兵力占优,但装备差距摆在那儿,长期作战伤亡也不小,能通过谈判保住三八线附近的阵地,已经达成了“保家卫国”的初衷。 不过谈判可不是顺顺当当的事,美方一开始狮子大开口,想把军事分界线划到中朝阵地后方,说要“补偿”海空优势,被拒绝后就又动武,结果越打越被动。1951年11月双方终于就分界线达成协议,以实际接触线为准,和最初主张的三八线差不了多少。 可卡在战俘问题上又僵了两年,美军非要搞“自愿遣返”,还扣留战俘施压,最后还是上甘岭这样的硬仗打疼了他们,克拉克才不得不放弃无理要求。 要是真不谈判硬耗下去,结果对双方都是灾难,美军得把更多陆军、空军往朝鲜填,那些仆从国早扛不住要撤兵,国内反战浪潮能把政府掀翻。中朝联军虽然有180万兵力撑着,但得承受更惨重的伤亡,经济恢复也会受影响。 1953年7月板门店签字时,克拉克自己都承认“这是美国第一次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这结局早被135万志愿军的兵力优势和战场韧性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