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果不其然。 中方突然宣布了,无法接受日本提出的明年1月举行中日韩领导人峰会的

果不其然。 中方突然宣布了,无法接受日本提出的明年1月举行中日韩领导人峰会的方案,并已通过外交渠道告知有关方面。日本作为今年轮值主席国,原本想赶在年内开,但考虑到首相选举和临时国会的日程,改协调到明年1月。去年5月,三国刚在首尔开过一次,这是2008年启动、原计划“每年一次”的机制。 顺着这个表态往下说,关键在于“现在不合适”。中日韩领导人会不是走过场,它需要氛围。2008年单拉出来搞这个机制,本意就是把矛盾管住、把合作盘活;但大家都记得,2012年之后因为钓鱼岛等争议,中断了多年,到2015年才续上,2019年又因为疫情等停摆,直到2024年5月在首尔重启。中国这边历次都会讲“为会晤创造必要条件”,这不是套话,2013年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2021年海警法生效,都是把底线和规则先摆到桌面上,再谈怎么见面、谈什么。 把镜头拉近,高市早苗最近的挑衅言论,成了这次降温的引信。她在涉台、涉钓议题上不断挑衅,舆论场上热度不小,但“没有做出适当回应”——这就等于没灭火。对比一下2016—2017年的“萨德”风波,韩国那边部署系统后,双边高层往来一度冻结,后面通过“限、控、管”的方式一点点把沟通接回正轨。很简单的道理:饭桌上有人拿筷子戳人,你让我马上起来敬酒,这不合适。 再看经济这盘棋,中日韩供应链是一条绳上的三节扣。中日双边贸易这些年基本稳定在每年3000亿美元量级,中韩之间长期也是前列。中国这边,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接近一千万辆,电池、材料里有不少日韩企业的身影;相应地,日本在2023年跟随美方对23类半导体设备实施出口管制,实际就把链条某些环节卡住了。拿欧洲作对比,德法吵归吵,但真到关键议题,会前都先把雷点标清楚。中方现在的态度就是:不是反对开会,是不要“为会而会”。 说到安全场景,东海这几年是紧张区。中国海警的万吨级舰艇,比如大家常提的海警2901/3901,常态化在相关海域执法,日本海上保安厅也有“しきしま”级大船顶着,空中还有海自P-1、P-3C巡逻机来回绕。这种时候,领导人会晤要想有效果,就得先把“怎么避免擦枪走火”“怎样管控敏感表述”说清楚。南海那边我们跟东盟推进“行为准则”,先把框立住,再谈合作项目,同一个路数:先稳,再谈;而不是给谁一个“刷存在感”的舞台。 再顺着时间线看,日本把会期往1月挪,一头连着国内政治和国会,一头其实也撞上了对方的“作息”。2025年的春节就在1月下旬,中国这边从部门安排到企业节奏,都在收口收尾。如果东道主还期待峰会上抛出新议题、要对方现场接招,那就是典型的“我定日程、你来配合”。但ASEAN和APEC的惯例都证明了:好会期是互相抬一把,别把对方逼在角落里谈硬话。 把韩国的位子也摆上桌,首尔去年5月好不容易把三方会拉了回去,经济上也希望接住复苏的苗头。尹锡悦政府这些年更靠向美日,但韩国对华市场份额仍在前列,芯片、石化、汽车零部件对中国的依赖不小。RCEP从2022年生效,中日韩都在里边,本来就可以先把能落地的关税、原产地累积规则用起来,再等政治气压回稳,领导人会晤自然水到渠成。 合到一处看,这次“不接1月的招”,不是关门,而是把门口的垫子铺平、把桌上的碗筷摆稳。先把火源灭了,把该有的尊重摆出来,再谈怎么合作,这才是正解。 一句话收尾:该见就见,但不是谁喊一声就立刻上桌。有人还伸着手到你碗里夹菜,这桌饭,先别急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