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   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

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   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可是后来却变成难民的天堂,“圣母治国”是怎么毁掉一个发达国家的?   曾几何时,瑞典是欧洲人眼中的“理想国”,蓝天白云,福利丰厚,社会稳定,男女平权,教育医疗全免费。   这个北欧小国曾以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犯罪率全球最低、收入最平等的“模范国家”自居,连联合国都经常把它当作社会治理的样板。   但现在,瑞典成了另一个故事的主角。   街头枪声频繁,帮派火拼不断,强奸案排名全球第二,政府高层承认“治安失控”,大批移民占据公共资源,极右翼迅速崛起,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国家到底能愚蠢到什么程度?   答案,就藏在瑞典这些年的“圣母式治国”背后。   瑞典的问题并不是一夜之间爆发的,而是一步一步走错方向,最终走进了制度性陷阱,一切要从“欢迎移民”的政策说起。   2011年,瑞典政府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打算通过引进移民来“补血”,表面看这个逻辑没毛病,但问题是实际执行时,瑞典远远超出了自身承受力。   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爆发,叙利亚、伊拉克和阿富汗大量民众逃离战火,寻求庇护。   瑞典选择“开门迎客”,当年接收了16.3万难民,按人均计算,是整个欧盟国家中最多的。   彼时的瑞典政坛和主流媒体几乎一边倒地赞美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很多人认为这是“国际责任”,但现实没有诗意。难民进来了,问题也跟着来了。   首先是财政压力,瑞典的高福利制度意味着,哪怕是刚踏上国土的移民,也能享受免费的医疗、住房补贴、语言课程、交通津贴,甚至每月高达5000元人民币的现金补助。   2016年,政府用于难民安置的预算占到了全国财政支出的4%,这笔钱不是凭空来的,是纳税人掏的。   钱花了,人却没能用得上,数据显示2015年接收的难民中,只有0.3%在短期内找到了正式工作。   整体移民失业率超过15%,而本国居民不到5%,在缺乏语言能力、教育背景和职业技能的情况下,大量难民长期依赖福利生活,进一步加重了财政负担。   眼看问题失控,瑞典政府开始转向,2015年后,移民政策逐步收紧,曾计划遣返8万人。但政策说得响,执行却难。   2024年推出最高23万元人民币的“自愿离境补贴”,希望用钱“请走”难民,但成效甚微,很多人拿了钱也不走。   福利体系的“天花板”也开始碎裂,瑞典原本依靠高税收支撑高福利,税收占GDP的比重超过40%。   但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难民挤占公共资源,导致学校教育质量下降、医院排队时间延长,甚至连警察数量都不足应对突发事件。   哥德堡的烧车事件成为典型案例,2018年,一群身份不明的青年在街头纵火烧毁了上百辆汽车。   当地居民愤怒地指出,这些人就是因不满社会规则、游走在福利边缘的“新瑞典人”,这不是个案,而是越来越频繁的社会撕裂。   治安问题也随之浮上水面,2017年全国发生了320起枪击案,1600起纵火烧车事件。   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案件发生在被官方划为“治安脆弱区”的地带,像哥德堡、马尔默这样的城市部分街区,甚至成了警察都不敢轻易进入的“禁行区”。   恐怖主义也趁虚而入,2017年,斯德哥尔摩发生卡车袭击事件,造成5人死亡、15人受伤,凶手是被拒绝庇护的难民。   更严重的是部分回流的极端分子在社区中藏匿,利用宗教庇护所为掩护,逐渐形成地下网络。   这一切,让瑞典的政治生态发生剧变,极右翼的“瑞典民主党”乘势崛起,从2010年只有5.7%的支持率,飙升至2023年的26%,成为议会第三大党,甚至左右政府组阁。   2018年,时任首相勒文因不信任案下台,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极右组织“北欧抵抗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活动频繁,尤其在移民集中的城市,冲突不断。   从2023年开始,一些极端成员开始焚烧《古兰经》,引发移民社区的激烈反弹,警方一度出动装甲车维稳,场面几乎失控。   到了2025年,瑞典政府不得不再次上调移民门槛,增加语言测试、价值观考核等条件,试图用制度来筛选移民质量。   但问题早已深入骨髓,瑞典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正确”和“圣母思维”,让很多政策无法快速推进,改革阻力重重。   与此同时,瑞典还在2024年加入了北约,这一地缘政治的转向又让国家安全压力陡增。面对俄罗斯的东扩焦虑、难民的内部矛盾、老龄化的财政缺口,瑞典这个曾经的“北欧乌托邦”,正被现实一项项撕开。   这不是哪个政党的错,也不是移民本身的错,而是一个制度在失去自我平衡之后的自然坍塌。   瑞典的故事告诉所有国家:如果一味追求道德上的“国际榜样”,却忽视了本国社会的真实承载力,那么再富裕、再安全的国家,也可能在短短十年间变天。   信息来源:《欧洲多国提高难民"门槛"限制入境 瑞典欲包机遣送》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