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光伏行业如何“反内卷”?这场大会凝聚共识

转自:四川在线

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现场

四川在线记者史晓露文/图

经历了两年“寒冬”期,光伏行业仍处在深度调整阶段。企业如何穿越行业周期?

11月18日,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在成都开幕,围绕“反内卷”等行业热点话题,行业大佬们展开深度对话。

主产业链环节增速全面下降控产能成行业共识

“今年以来,光伏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非常多、非常大。”大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深入分析了当前光伏行业的发展形势。

从制造端来看,各环节产量有增有降。今年前三季度,多晶硅产量同比下降32.8%、硅片产量同比下降12.5%、电池片产量同比增长8.8%、组件产量同比增长12.2%。

“前三季度,光伏制造端四大核心产业链环节(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呈现出共同特征——产量增速全面下降,这是行业十余年来首次告别高速增长态势。”王勃华指出,这标志着行业已从“一路高歌猛进”迈入“全面深度调整”阶段。

增速放缓背后是行业产能过剩的现实困境。为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今年7月以来,国家层面释放出光伏“反内卷”的强烈信号,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反内卷”第一招就是控产能。大会上,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首次就多晶硅产能整合作出公开表态,“目前全球95%的多晶硅产能在中国,中国前五大多晶硅企业的全球市占率接近80%,掌握光伏产业链核心原材料的话语权。通过推动多晶硅环节产能的优化整合方案的落地,将会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破除当前过度内卷的竞争局面,并将进一步奠定中国光伏产业的全球主导地位。”

他认为,行业“反内卷”可以借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油价的调控机制。只要调动发挥好硅料环节的“水龙头”作用,在价格低迷时适当采取紧平衡,带动后端的硅片、电池、组件产品同样取得新的平衡,有效修复各环节产品市场价格到成本线以上。当价格恢复到合理位置以后,供给开始偏紧张时,适当提高硅料环节的开工水平,可扩大供应,有效平抑市场价格波动,可带动明年全行业实现健康运行良性发展。

练“内功”拓市场助力企业破除“内卷”

技术创新是“反内卷”的另一大“突围”路径。当前,光伏电池技术快速迭代,其中N型电池中的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技术稳居行业主流地位。此外,HJT(异质结)、BC(背接触)技术、钙钛矿及叠层技术等路线“百花齐放”。

相关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要苦练内功,加强技术创新。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剑表示,企业一直坚定长期布局,从丝网印刷机到异质结高效电池整线设备,再到钙钛矿/异质结叠层电池整线解决方案‌,一直聚焦光伏技术的前沿方向,“走出专业化的路子,构建起技术壁垒,就能从容应对市场短期波动。”

“在技术布局上还要把握两大关键。”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名誉理事长沈文忠认为,光伏技术布局要适度超前,既要抢占先机又不能脱离产业实际。同时,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具备优势,能够推动核心技术快速产业化。他预判,未来五年内现有主流光伏技术仍将保持领先地位,光电转换效率需突破30%才能具备市场竞争力。

练“内功”还要拓市场。“出海抢单”成为企业另一大共识。不过,出海真的容易吗?

会上,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发玉分享了公司出海经验。“欧洲市场价格高、需求少但标准严格;非洲市场需求量大,但对产品性价比要求高;美国市场政策多变,进入门槛高但收益潜力大。”他指出,海外投资面临资金成本高、投资回报不稳定等问题,他呼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在海外建立服务品牌和组件厂,中小企业则发挥专业化优势,紧跟龙头企业步伐,在玻璃、电池等细分领域精准布局,为不同层次的海外市场提供适配产品与装备,实现抱团取暖、共赢发展。

光伏企业仍有5至10倍的增长空间

尽管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善,但行业已出现一些积极信号。

从价格端来看,截至2025年9月,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均价分别较年初增长31.6%、6.8%、6.5%、基本持平。“价格回升既反映了行业供需关系的逐步改善,也体现了行业自律对市场秩序的规范作用。”王勃华表示。

企业亏损也有所收窄。2025年前三季度,光伏主产业链环节31家企业亏损达310.39亿元,其中第三季度亏损64.22亿元,相比第二季度亏损减少56.18亿元,收窄约46.7%。

“从宏观环境来看,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战略决心坚定不移。”王勃华表示,今年9月,我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其中明确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这为光伏行业长期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引。

政策支持力度也持续加大。2025年10月以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密集出台多项配套政策,覆盖光伏电站建设、分布式光伏应用、技术创新、产业链规范等多个领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王勃华认为。

多位与会者认为,全球光伏刚需依然强劲。据相关报告预测,2025年至2030年,全球每年光伏装机量将不低于550GW,2026年后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国内市场上,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高端精密制造、大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对稳定低价电力的需求日益旺盛,此外,应对极端气候的绿色建筑需求、能源自主化发展需求等,也为光伏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挑战中孕育着新的机遇。“能源变革是确定性机遇,随着国家‘十五五’规划蓝图的展开,我们对光伏产业发展依然充满信心。”刘汉元表示,光伏行业主要环节的参与者、龙头企业或将迎来5倍甚至10倍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