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 2003

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 2003 年 10 月 15 日 9 时整,长征二号 F 火箭带着神舟五号直冲云霄。杨利伟坐在返回舱里,感受着加速度带来的压力,一切都按预定程序推进。 可就在火箭上升到约 30 公里高度时,意外突然发生。一股剧烈的共振瞬间席卷了整个舱体,频率刚好和人体器官的共振频率重合,杨利伟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都在跟着震动,像是要被撕裂一样。 这种共振持续了整整 26 秒,这 26 秒在太空里比一个世纪还漫长。当时舱内的过载数值一度冲到了 10G 左右,而正常情况下人体能承受的极限只有 8G。 杨利伟后来回忆,那一瞬间他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眼前的视线开始模糊,耳朵里全是嘈杂的震动声,连呼吸都变得异常艰难。 万幸的是,26 秒后,随着火箭整流罩成功分离,共振现象突然消失,杨利伟才从鬼门关爬了回来。 但这次经历给他的身体留下了不小的冲击,后续体检显示,他的内脏器官受到了轻微损伤,需要长时间调理恢复。 刚扛过这要命的 26 秒,太空里又冒出个让人头皮发麻的情况 —— 敲门声。 当时神舟五号已经进入预定轨道,杨利伟正在进行在轨实验,整个太空舱里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突然,“咚、咚、咚” 的声音传来,节奏均匀,像是有人在外面轻轻敲门。太空中没有空气,不可能有人类或其他生物存在,这敲门声让杨利伟心里犯了嘀咕。 后来经过专家反复研究,才揭开了谜底:原来是太空环境的温差极大,飞船的舱体结构在冷热交替中发生轻微的热胀冷缩,金属部件相互摩擦碰撞,才产生了类似敲门的声音。 但在当时那种孤立无援的环境下,面对这种无法解释的声音,杨利伟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这也让他对太空飞行的风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更让人揪心的还在后面。当神舟五号准备返回地球时,杨利伟突然发现返回舱的舷窗玻璃上出现了一道裂纹。 他当时心里咯噔一下,立刻向地面测控中心汇报了情况。 要知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会与空气剧烈摩擦,表面温度会飙升到 1600 摄氏度以上,舷窗作为观察和散热的关键部件,一旦破损,后果不堪设想。 地面团队接到消息后,立刻启动应急方案,反复计算裂纹对返回的影响。直到返回舱成功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草原上,他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 后来技术人员检查发现,这道裂纹是因为发射过程中,舷窗外层玻璃受到了微小异物的撞击,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也暴露了当时航天技术的一些短板。 经历过这一系列生死考验后,杨利伟虽然身体逐渐恢复,但他却再也没有参加过太空飞行任务。 很多人不解,其实这背后有着多重考量。从身体角度来说,长期太空飞行对航天员的身体要求极高,而杨利伟作为首飞者,他的身体数据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的重要参考样本,继续让他冒险并不划算。 更重要的是,杨利伟的经验和经历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他把那次飞行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细节都详细记录下来,参与到后续航天员的训练方案制定中。 杨利伟后来转型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全身心投入到航天工程的管理和航天员队伍的建设中。 他牵头制定了航天员的选拔标准、训练大纲和安全规范,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航天员。 有人说,杨利伟没再登天是一种遗憾,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他的伟大之处。 他用一次生死考验换来了中国航天的快速发展,用自己的经验为后来者铺就了安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