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防空导弹发威击落伊尔-76运输机,俄5名机组人员阵亡! 2025年11月5日,苏丹西部的天空突然被一记火光撕裂,一架老旧的伊尔-76运输机在空中爆炸解体,五名俄罗斯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这不是机械故障,更不是天气问题,而是一场有预谋的防空伏击。苏丹反政府武装“快速支援部队”对外宣布,他们用一套中国制造的FK-2000防空导弹系统完成了这次精准打击。 飞机是在巴巴努萨上空被击中的,这是苏丹政府控制区域与RSF据点之间的敏感地带。 根据公开的视频和现场残骸分析,导弹发动机碎片明确指向FK-2000系统。 RSF甚至公开了作战视频,清楚记录了导弹发射与命中过程,证据扎实得让苏丹政府军都无法否认。 一开始他们试图用“技术故障”搪塞过去,但面对图像和残骸,最终也只能改口承认飞机确实是被击落。 这架被击落的伊尔-76并非苏丹本土飞机,而是苏丹政府军花了1200万美元从吉尔吉斯斯坦紧急购入的“外援”,服役时间还不到两个月。 此次任务是为被围困的第22步兵师空投补给,机组全为俄罗斯人,苏丹政府军急于恢复对空中补给线的控制,却没想到在战场上遇到了技术上远超预期的对手。 FK-2000是什么来头?这款中国防空系统并不是第一次“露脸”,早在2021年珠海航展上,它就以“弹炮合一”的设计吸引了不少买家关注。 系统集成12枚防空导弹和2门30毫米高射机炮,可以同时追踪和打击多个低空目标,包括无人机、直升机甚至巡航导弹。 更关键的是它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范围比同类产品大出六成,抗干扰能力也更强,部署在野战环境中依然能保持高度机动性。 FK-2000并非首次参战,今年9月至10月间RSF就用这套系统击落了至少5架土耳其制造的无人机,包括被称为“空中拖拉机”的TB-2和新型“游骑兵”攻击机。 而这次它的目标从无人机升级到了运输机。尽管伊尔-76吨位庞大、飞行高度较高,但面对反应时间仅8秒、雷达配合光电系统协同打击的FK-2000,依旧毫无招架之力。 RSF为何拥有这套武器?这就牵涉到一条复杂的军火流转链条,FK-2000原本是中国卖给阿联酋的,合同中明确禁止转售第三方。 但现实中一批装备经由乍得秘密转交到了RSF手中,中国外交部对此已作出回应,表示“正在核查相关信息”,并再次强调所有出口武器必须遵守最终用户协议。 这并非中国首次面临类似问题,但在此次事件中实战结果令这款武器的性能得到了“全球直播式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方面至今没有对本国机组人员的死亡做出公开表态,五名飞行员属于官方身份还是私人雇佣,目前仍无官方说明。 考虑到俄罗斯近年来在苏丹深度介入,包括支持政府军、部署瓦格纳系军事顾问,这次事件可能会让莫斯科在苏丹的行动更加谨慎。 这起击落事件也对苏丹战局造成了直接影响,政府军的空中补给线被打断,不得不临时从巴基斯坦采购K-8教练机改装成攻击型飞机,以图恢复空中控制。 而在战场之外,保险公司已将覆盖红海至非洲部分空域的战争风险保费上调了40%,可见一枚导弹的影响远不止战场本身。 这场战斗也揭示了现代战争中一个日益显著的趋势,非对称作战力量通过高性能机动防空系统,可以有效对抗传统空军优势。 过去空中优势往往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但FK-2000这种能快速部署、精准打击的系统,正在打破这一常规,对RSF来说一套FK-2000相当于给弱势一方加装了“空中封锁器”。 从军贸市场角度来看,这次击落事件堪称一次“无声广告”。 FK-2000的实战表现引起不少中东和非洲国家的兴趣,对比美国雷神公司类似产品的价格和性能,中国武器的性价比无疑更具吸引力。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军火界匿名人士称,已有多个非洲国家正在评估引进FK-2000,西方军工企业也开始加快同类系统的研发步伐。 当然,这也暴露出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出口武器的监管难题。虽然中国在合同中规定不得转售第三方。 但一旦进入中东或非洲这种多方势力交错的战区,武器的最终流向往往超出控制。FK-2000此次流入RSF手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苏丹内战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一场地缘政治的“多边棋局”。政府军背后有伊朗、俄罗斯以及土耳其提供支持,尤其是无人机和顾问团队。 而RSF则得到来自阿联酋的持续资金与装备援助,乍得则在中转运输中扮演枢纽角色,这种多方参与的局势,使得任何一场局部冲突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这场击落事件不仅改变了苏丹战场的局势,也为全球轻型防空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板。 信息来源: 《苏丹伊尔-76运输机被击落 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中国航空新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