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3日至28日,北京平谷区镇罗营镇遭遇历史罕见极端强降雨,持续147小时,平均降雨量达497.3毫米,北水峪村最大达511.2毫米,为镇域有记录以来破坏性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全镇20个行政村均有不同程度受灾。灾后重生温暖过冬应急管理灾区回访
面对灾情,市、区、镇三级“以汛为令”,迅速形成一套“预警-转移-抢险-安置-重建”闭环应急体系,镇罗营镇更是将救灾指挥体系扁平化,10个部门现场合署办公,实现一条指令到底,拉网式排查受灾地区风险,第一时间将群众转移避险。
灾后的重建工作中,镇罗营镇按照“50年一遇”标准,重建梨花大道等3条产业路,加宽行洪断面,增设可拆卸桥,同时新建多处雨量-水位一体站、地质灾害智慧监测点,并通过资金扶持当地蜜梨、红肖梨、油鸡等产业。
11月5日,个人随走进镇罗营镇,实地探访了西寺峪、东寺峪、核桃洼、北水峪、关上、上镇等村的灾后重建情况,感动于抗洪纪念展的救灾照片,并在上镇村体验了“湖畔耕读园”研学营地的田野生活。
截至11月,镇罗营镇已完成首批灾后重建节点,有些村成为北京市民周末采摘、研学的打卡地。从“满目疮痍”到“花果飘香”,镇罗营镇用不到100天交出了一份“重建”答卷,让当地群众能够温暖过冬。
在我看来,北京此次暴雨灾害中,平谷区镇罗营镇的应对与重建,体现出人性化的应急管理,从预警转移到四通恢复,从清淤消杀到温暖过冬,每一步都快速、精准、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