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突然宣布了对中国成熟芯片发起贸易调查。 先把话题摆正:这次动静不是围绕最尖的几纳米芯片,而是盯上了大量用在车、工控、电力设备里的那一类成熟芯片。前几年先进设备出口被紧卡,中国没有在那条线上硬顶,转身把成熟工厂一座座落地,把能用、好用的货快速铺到市场。 订单为什么会集中?看应用就清楚。车上的控制单元、光伏逆变器、工业电源,大多用的是成熟工艺的芯片,需求更稳定。对比之下,美国更关注高端算力芯片,但这块占比没想象中那么大。核心点很简单:谁能稳定供货、价格合适,谁就拿到单。 成本是关键环节。据公开资料,国产一类长晶设备报价在约200万美元,低于进口同类。设备维护也更方便,停线时间少。国外厂商在成熟产线上的折旧、维护成本更高,同样一条线,开一天账算得更紧。 再看用电。做晶体和晶圆加工耗电量大,有媒体统计,中国的工业电价区间明显低于欧美,欧洲不少地区电价高位运行。电费这项长周期成本一摊开,差距就写在账本上,产线越长越明显。 良品率提升带来连锁效果。有企业披露,6英寸碳化硅衬底的良率拉起来后,单位成本显著下降。有外媒报道,国内供应商报价降到约400美元一片,而欧美日过去常见价格在800到1000美元。价格往下一压,全球下单的方向就变了。 日本媒体最近的紧张感不是空穴来风。日本在硅片、光刻胶等材料长期占大头。国内成熟产线跑起来后,本土材料厂也加速跟上,公开报价显示,硅片、掩膜版等环节出现两位数的降幅。这直接挤压了日本材料企业的利润空间。 国外制造端也在调整。有欧洲企业把产线从6英寸向8英寸集中,削减低效线;美国有厂商收缩成熟业务,更多资源往高端走。与之对应,中国这边成熟线继续扩张,可用产能更充足,交付周期更稳。 据行业协会与多家机构的测算,中国在全球成熟产能的占比近年持续上升,还有机构给出后续增幅的预测。先进设备的出口限制确实让中国在高端赛道承压,但成熟赛道的扩产把缺口补上了,订单并没有等人。 设备这一块的本土化也在推进。刻蚀、沉积等关键环节的国产设备已经能覆盖成熟工艺需求,零部件和耗材的国产替代率不断往上走。外部设限再加一道门槛,成熟线照样能开。 说回这次调查,更多是摸清影响和释放信号。看市场结构,中国成熟芯片在美国本土的占比并不高,直接冲击有限。全球厂商真正关心的是交付、质量、价格,这三项谁做得更稳,谁就更有话语权。 这场下棋已经走出了新路。先进设备被卡,中国没有停下,而是把成熟赛道做厚,围绕应用把链条补齐,让产线能跑、订单能落。 最终比的还是能力:中国工厂能把稳定供货、合理价格和可预期交期同时做到位。封锁没能按下暂停键,成熟芯片的流水线在中国越转越顺。 把话题收住:不争一时的名头,抓得住长期的订单。全球更多成熟芯片,从这里出厂,装到世界各地的设备里,这就是当下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