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鹤壁浚县:生姜产业从“试验田”到 “增收链” 党建赋能乡村振兴迈新步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谷武民通讯员崔青玲

金秋时节,鹤壁市浚县卫贤镇赫含珠村的生姜示范种植基地里一派丰收景象,村民们忙着采收、分拣、搬运,饱满的姜块沾满泥土,却掩不住沉甸甸的喜悦。

“今年亩产突破2万斤,按每斤3元算,一亩地就能收入6万元!”种植户陈帅贤的话语里满是振奋。从去年8亩试验田的“单打独斗”,到如今6个村300多亩的“规模作战”,卫贤镇生姜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卫贤镇党委政府的精准谋划与科学引领。

试点先行破难题,点燃产业“星星火”

“发展特色产业,不能盲目跟风,得有‘探路者’,更要靠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卫贤镇党委书记孙世英的话,道出了生姜产业起步的关键。去年,赫含珠村村民陈帅贤尝试种植8亩生姜,镇党委政府得知后,立即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上门对接,从品种筛选、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同时,镇政府协调解决灌溉用水、农机调配等实际问题,为试验田保驾护航。

当8亩生姜喜获丰收、效益远超传统作物的消息传来,卫贤镇党委政府敏锐意识到这一产业的潜力。为避免村民“一哄而上”,镇里组建专项调研小组,深入赫含珠村测算成本、分析市场,结合卫贤镇土壤条件、气候特征等。随后,通过“党员带头+示范带动”模式,选取6个基础条件好的村庄作为推广试点,组织种植户赴赫含珠村实地学习,邀请农业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并协调金融机构提供小额信贷支持,逐步点燃了村民的种植热情,让生姜产业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链条延伸强根基,打造增收“产业链”

“光种得好还不够,得让生姜‘存得住、卖得好、附加值高’,才能让村民真正受益。”专项解决生姜储存难、销售周期短问题的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的建议,很快便在赫含珠村生姜种植基地得到了落实,赫含珠村民陈帅贤带头挖建10亩地窖,打造50个恒温姜洞,通过地下15摄氏度恒温技术,可实现140万斤生姜种子储存期延长至2年,既解决了鲜姜滞销风险,又能通过错峰销售提升收益。

与此同时,卫贤镇政府盘活赫含珠村集体闲置场房,由赫含珠村集体投入资金改建洗姜厂与恒温库,不仅为生姜提供初加工服务,提升产品品相,更解决了周边村庄生姜的仓储难题。值得一提的是,该加工仓储点距离国道新107仅200米,便捷的交通优势让卫贤生姜得以快速运往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份,打通了“田间地头”到“市场端头”的运输通道。如今,卫贤镇生姜产业已形成“种植—加工—储存—销售”全链条体系,产业附加值显著提升,村民收入也从“一季收”向“全年稳”转变。

长远布局绘蓝图,锚定振兴“新坐标”

“300亩只是起点,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万亩生姜种植基地,让生姜成为卫贤镇的‘富民产业’‘招牌产业’。”谈及未来规划,卫贤镇党委政府思路清晰。目前,镇里已启动生姜产业园区前期规划,计划整合土地资源,完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引入更先进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模式,推动生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赫含珠村党支部书记陈民玺感慨道:“有卫贤镇党委政府的引领,我们发展产业更有底气了,相信再过几年,卫贤镇的生姜会香遍全国,村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从试点培育到链条完善,从短期增收到长远谋划,卫贤镇党委政府始终以“为民办实事”为出发点,以特色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精准发力、稳步前行。如今,一片片生姜田不仅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更书写着卫贤镇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