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格力招聘风波背后:那个骂人的“中介”,为何先炸了毛? 开除一个人容易,可开除

格力招聘风波背后:那个骂人的“中介”,为何先炸了毛? 开除一个人容易,可开除不了不了自己的管理漏洞:骂人员工只是“情绪外包”的替罪羊 近日,格力电器在杭州的校招出了一点事。一个女大学生,因为在招聘群里发了点网上看来的负面评价,直接被群里一个叫张某劲的工作人员怼了,说的话那叫一个难听,什么“本科四年不是叫你吃干饭的”,甚至冒出“在我们村,汪汪吃的都比你好”这种人身攻击。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直接就炸了锅。骂格力,骂这个员工,是主流声音。格力方面的反应也很快,说是要“开除”这名员工。但紧接着,剧情来了个小反转——这人根本不是格力的正式员工,而是一家叫“杭州易鑫人力资源”的中介公司派来的。 这下,味道就有点变了。 我们不妨先放下对骂人者单纯的愤怒,琢磨一个事儿:一个在招聘群里负责沟通的人,按理说也算是个“门面”,他怎么就这么容易“炸”了呢?几句学生的质疑,怎么就让他失控到口不择言,连“狗”都搬出来了? 这恐怕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背后或许藏着一个更普遍、也更憋屈的群体——招聘链最末端的“执行者”。 你想想,这个张某劲,他身份很尴尬。他代表着格力这个大名鼎鼎的品牌去招人,但自己却不是格力的人。学生冲着“格力”这块金字招牌来的,所有的不满和质疑,最终却会像子弹一样打到他这个“中介”身上。 女大学生发的那些“风评”,什么岗位内定、宿舍不好、合同有猫腻……这些大概率不是他这个层级能决定、甚至能解释清楚的。但他得直面这些炮火。他可能每天都要在无数个这样的群里,重复着相同的话术,应对着类似的质疑,处理着焦躁的应届生们的情绪。压力大,成就感低,夹在中间受气。 所以,当那个女大学生把尖锐的问题抛出来,他看到的可能不是一条简单的询问,而是又来了一个“难搞的”、“找茬的”。他那番粗俗的爆发,更像是一种长期压抑下的情绪崩溃——一种“我按流程办事,你怎么又来挑刺”的烦躁感。 当然,我必须强调一万遍:任何理由,都不能为他用侮辱性语言攻击一个求职学生开脱。大学生的质疑合情合理,他的行为是百分之百的错误。我们理解他处境的可能憋屈,但绝不等于认同他的做法。 但这件事给我们提了个醒:在校招这个看似光鲜的环节里,其实藏着很多模糊地带。 第一,谁是“自己人”? 大企业把招聘业务外包出去,这本是常态。但对学生来说,他们穿着格力的马甲,说着代表格力的话,谁分得清你是中介还是格力嫡系?出了问题,一句“他是中介,已开除”就能把企业的责任撇清吗?企业对合作的中介公司,有没有尽到管理和监督的责任? 第二,信息透明有多难? 女大学生质疑的,其实是信息不对称。她网上看到的,和官方宣讲的,对不上号。她想要一个明确的答案,这过分吗?如果企业在一开始就能把岗位职责、薪资构成、晋升路径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会有这么多“风评”和质疑吗? 第三,谁的“架子”掉了? 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娇气”、“不能吃苦”。但看看这次事件,大学生质疑的是“挂羊头卖狗肉”,是工作条件与“储备干部”名头不符。他们不是不能吃苦,而是不想吃“糊涂苦”,不想被“画大饼”。真正掉架子的,恐怕不是那个质疑的学生,而是那个用“狗都不如”来贬低他人、维护某种脆弱权威感的工作人员。 格力是家受人尊敬的企业,这次处理也算迅速。但“开除中介员工”不应该是句号。 所以,开除一个中介员工容易,但修补好企业招聘体系中那根‘掉链子’的环节,才是格力们真正需要面对的考题。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和不实之处,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