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墨西哥正式敲定要对中国加征关税了!10月29日,墨西哥参议院通过了2026年预算

墨西哥正式敲定要对中国加征关税了!10月29日,墨西哥参议院通过了2026年预算提案,明确对1371种进口商品加征临时关税,中国作为主要来源国受影响最大,税率最高达50%。 这场看似为“墨西哥计划”量身定制的贸易政策,究竟是扶持本土产业的良方,还是屈服外部压力的短视之举?此次加征关税的商品覆盖面之广,远超市场预期。 1371个关税税号对应的产品,占据墨西哥进口商品总量的16.8%,涵盖十大核心领域,从汽车、纺织品、钢铁,到玩具、鞋类、家具,几乎贯穿了日常消费与工业生产的关键环节。 不同品类的税率梯度分明,原材料及简单中间品征收10%-15%,半成品及关键零部件为20%-35%,而成品及高附加值商品则被课以35%-50%的重税。 最引人关注的汽车行业,154个税号的相关产品被纳入调整范围,中国汽车进口关税从原本的20%直接翻倍至50%,汽车零部件、钢铁制品等配套产品也未能幸免,税率在10%至50%之间浮动。 除此之外,308个税号的纺织与服装、248个税号的钢铁与金属、约100个税号的塑料与化工产品,以及鞋类、皮革、电器、玻璃制品等都在征税清单之列,如此全面的限制措施,在墨西哥近年贸易政策中实属罕见。 墨西哥政府对此的解释冠冕堂皇,声称这是“墨西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目标是减少进口依赖、扶持本土制造业,同时保护国内就业岗位,还能为国家财政每年新增约37.6亿美元的关税收入。 这项措施暂定实施至2026年底,官方并未排除延长的可能。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背后离不开美国的影子。作为墨西哥的重要贸易伙伴,美国近年大力推动近岸外包战略,试图将供应链从亚洲转移至美洲大陆。 而墨西哥此次加税,恰好呼应了美国的供应链重构需求,堪称给美国递上的“投名状”。要知道,墨西哥目前与约50个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商品完全不受此次关税调整影响,这种选择性征税的做法,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地缘政治的考量。 所谓“扶持本土制造业”的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没有任何国家能闭门造车,墨西哥本土产业长期依赖进口原材料与零部件,此次加税覆盖的248个税号钢铁与金属产品、154个税号汽车零部件,恰恰是本土制造业的刚需。 高关税会直接推高生产成本,让墨西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所谓“保护就业”反而可能沦为空谈——成本上升导致产品滞销,企业缩减产能,最终受损的还是普通劳动者的岗位。 更讽刺的是,墨西哥经济界早已发出预警,加征关税会“在墨西哥造成通胀压力”,汽车、家电、服装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商品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物价全面上涨,普通民众的生活负担将显著增加。 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政策,本质上是用民众的利益为本土产业的低效买单。每年新增37.6亿美元关税收入的算盘,同样可能落空。关税收入的增长建立在进口量稳定的基础上,但50%的高额税率必然导致进口额大幅下滑。 中企可能会将市场重心转向其他国家,墨西哥消费者则可能通过跨境采购等方式规避高关税,最终实际关税收入或许远低于预期。更严重的是,这种单边加税举动会破坏墨西哥的贸易环境,外资企业在墨投资的信心将受到打击。 长期以来,外资企业的投资合作帮助墨西哥创造了大量就业、推动了产业升级,如今人为竖起贸易壁垒,只会切断这一宝贵的发展动能,让本土经济陷入“保护落后、丧失活力”的恶性循环。 商务部已于2025年9月25日正式启动贸易投资壁垒调查,调查范围不仅包括此次加税措施,还涵盖了墨西哥近年来采取的其他涉华贸易投资限制措施。目前,受影响的中企和相关产业已可通过“贸易救济调查信息化平台”提交意见和资料,积极参与调查进程。 墨西哥想要通过加税限制中国商品,进而推动本土供应链北美化,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Z国商品的竞争力源于高效的产业链、成熟的技术和合理的价格,这是市场长期选择的结果,而非关税壁垒能够轻易颠覆的。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闭关锁国”没有出路,“以邻为壑”终将自食恶果。墨西哥此次屈服于外部压力,对Z国加征高额关税,看似迎合了美国的战略需求,实则损害了自身的长远利益。 全球供应链的形成是多年市场磨合的结果,讲究的是优势互补、高效协同,靠政治手段强行割裂,只会导致效率低下、成本高企,最终损害所有参与方的利益。对于墨西哥普通民众而言,未来可能要面对物价上涨、选择减少的困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贸易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墨西哥与其耗费心力搞单边加税,不如正视自身产业短板,通过开放合作提升竞争力。贸易不是零和博弈,共赢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