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说:“有人说中国盟友少,如果和美国打起来,会有至少三十多个国家会帮助美国,而帮助中国的连三个都没有!” 今年10月底,台湾地区的资深政治人物蔡正元抛出了一个相当劲爆的观点。 他直言,要是真打起来,给美国捧场的国家可能超过三十个,而中国的帮手“连三个都没有”。 但他话锋一转,说中国真正的盟友,是自己的陆、海、空和火箭军,这话听着简单,其实掀开了一笔极其复杂的“战略成本”账单。 我们不妨别急着数人头,而是把两种安全模式放上天平,称一称它们在可靠性、经济和自主权上,到底要付出多大代价。 任何盟约,都不是白纸黑字那么简单,它背后有昂贵的“信任溢价”,也埋着翻脸不认人的风险。 华盛顿的朋友圈确实遍布全球,从北约那30个成员国,到亚太、中东的伙伴,拉个名单可能超过60个。 但就连基辛格老爷子生前都泼过冷水:这么多盟友,真到了战场上,能豁出去动手的恐怕也就三四个。 为什么?因为联盟的本质就是一桩生意,当大家的利益不一致时,承诺自然就打了折扣。 你看乌克兰冲突里,德国给不给“豹2”坦克扭捏了半天;欧洲制裁俄罗斯,结果自家的能源价格飞涨,搞得德国工业叫苦不迭,法国社会更是闹翻了天。 更现实的是,美国的那些亚太盟友,像是一年对华出口超过1700亿美元的日本,还有一半出口靠着往中国卖铁矿石的澳大利亚,他们的经济命脉和潜在的战略对手捆绑得这么紧,这本身就是对联盟可靠性的最大考验。 相比之下,把安全感建立在自己的拳头上,这笔信任成本就省了。 蔡正元说的“四大军种盟友”,其实就是把“内生安全”这个概念说活了,这份可靠性百分之百,不用看谁的脸色,也不用讨价还价。 这份底气可不是空的,它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家底上,“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让人眼前一亮,“东风”系列导弹的精准威慑力摆在那里。 这种从“钢铁”到“钢铁加芯片”的升级,才是最不用付“信任费”的压舱石。 安全战略的选择,最终都会反映在国家的账本上,美国的联盟体系,维持成本高得吓人。 全球800多个军事基地,超过17万海外驻军,每天都在烧钱。 更别提对盟友的各种军事援助和承诺了,那是一笔无底洞式的动态开销。别忘了,当年苏联就是被华约这个沉重的经济包袱给活活拖垮的。 中国的“不结盟”玩法,看起来像是一种聪明的经济选择,它省下了巨额的“机会成本”,不搞军事同盟,就把大量资源省下来用在刀刃上。 省下来的钱去哪儿了?一部分通过“一带一路”这样的项目,变成了实打实的经济影响力,交了一大票发展中国家的朋友;另一部分就直接砸进了国防现代化。 结果就是,中国凭借着世界第一的工业制造规模和钢铁产量,源源不断地给陆军造出99A坦克,给海军下水新航母,为空军列装歼-20战机。 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国防投入-实力增长”的完美闭环。 当然,战略成本最顶层的,是对国家自主权的取舍,联盟体系给你集体安全感,但你也必须让渡一部分决策权,大家商量着来。 平时还好,真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刻,这种开会讨论、层层协调的模式,付出的时间成本可能是致命的。 另一边,中国一体化的指挥系统反应极快,这种效率就是战略自主的直接体现,从邓小平时代开始,“独立自主”就不是一句口号。 作为那个拥有120个成员国的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中国的姿态本身就在说:我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 这种从内部生长出的力量,意味着面对风浪时,国家有底气不必为了找个靠山而牺牲自己的核心利益。 说到底,蔡正元的言论不是一道数学题,而是一道哲学题。 一个国家的安全感,到底是源于签在纸上的外部承诺,还是握在自己手里的强大实力?这笔关乎信任、金钱与自由的战略账,谁都得好好算算。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