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装机”到“全俄产”:MC-21的二度首飞,是倔强还是徒劳?
零下3℃的伊尔库茨克机场,注册号73057的MC-21-310冲上云霄,一小时的飞行里,它在3500米高度以500公里时速完成了机载系统测试。这架命运多舛的飞机曾是2021年首飞的量产型MC-21-300,因欧美断供零部件被迫回炉两年,如今从发动机到机翼复合材料,连驾驶舱按钮的夜光涂层都换成了俄产配方。
试飞员一句“像自家狗一样听话”的评价背后,是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咬牙坚持。但光鲜首飞难掩现实困境:国产PD-14发动机比原普惠发动机贵一倍,单机成本飙升30%至115亿卢布,2024年全俄仅交付1架商用飞机,量产计划从年产72架砍至36架。更刺眼的是,机翼增重1.5吨致航程缩水,油耗比西方竞品高15%,连俄航都对采购犹豫再三。
从干线MC-21到支线SJ-100,这些机型几乎注定赔钱——低产量推高单机成本,生产运营全靠国家补贴续命。正如工程师坦言,从零搭建零部件体系需数十年,而现在只能边飞边改,靠国内航线“养”数据。
当试飞工程师把写着“006,欢迎回家”的纸条贴在机头,这份“技术主权”的执念令人动容。但羸弱的工业基础要撑起大国雄心,或许就像这架飞机的航程——想飞出制裁的牢笼,还得跨过太多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