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俄罗斯为什么不担心芯片制造和光刻机的问题?就这么说吧,除了中国,其他国家都不担心

俄罗斯为什么不担心芯片制造和光刻机的问题?就这么说吧,除了中国,其他国家都不担心这种问题! 苏联留下的老底子确实是俄罗斯敢 “慢半拍” 的底气。白俄罗斯的 Planar 工厂不只是造过精密工件台那么简单,这厂子从上世纪 60 年代就跟着苏联搞光刻设备,当年苏联研发 EUV 光刻技术的时候,比美国贝尔实验室还早一年拿出成果,那些能给 EUV 光刻机做多层反射镜的技术,后来连 ASML 都得用类似的结构,而 Planar 就是这套技术链条里管 “动手干活” 的核心角色,直到现在还能跟俄罗斯的 ZNTC 联合搞出 350nm 光刻机,这哪是什么 “废铜烂铁”,分明是压箱底的技术火种。 更别说莫斯科近郊的泽列诺格勒科学城,当年聚集了上万名工程师,苏联的 “Электроника” 系列计算机当年能跟西方掰手腕,这些老图纸、老工程师现在还在发挥作用,全国不到四万的芯片从业者里,三分之一都握着苏联时期的技术手册,他们或许玩不转最潮的 EDA 软件,但能在车床上磨出符合军标的芯片引脚,这种 “老手艺” 在关键时刻比先进理论管用多了。 俄罗斯的聪明之处在于,压根没跟着西方往 “纳米竞赛” 里钻。别人抢破头要 7nm、4nm 光刻机,俄罗斯诺夫哥罗德在建的芯片工厂干脆瞄准 800 纳米和 600 纳米工艺,这在现在看来跟 “考古设备” 似的,但没人敢笑 —— 这厂子的产品是给导弹、防空系统用的,只要能在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纳米数多几个零根本无所谓。 美国曾拆解俄军 “匕首” 导弹,发现里面的芯片制程还是二十年前的水平,可这玩意儿照样能在九倍音速下精准命中目标,因为导弹的核心需求是 “打得准、炸得了”,不是 “芯片够小巧”。 俄军的 S-400 防空系统更实在,关键部位全用耐电磁干扰的电路设计,没用什么先进制程,却能在强电子战环境下稳稳锁定目标;苏 - 35 的雷达里塞的全是本土芯片,实战中比那些堆了先进芯片却娇气的设备靠谱多了。 至于所谓的 “芯片断供”,俄罗斯早把 “民用改军用” 玩得炉火纯青。数据显示俄罗斯 90% 的芯片靠进口,一年要花 30 多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中国,这些进来的民用芯片稍微改改就能派上大用场。 俄乌冲突时,俄军的 GPS 干扰器缺芯片,直接把民用 SoC 拆了刷上自家协议,虽然晚交货几周但从没断供;伊尔库茨克实验室把 28 纳米民用工艺改成 “耐高温版”,能在 150℃的环境下工作,直接装到极地导弹发射车上,连制冷设备都省了,可靠性反而更高。 实在缺芯片的时候,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甚至拆旧银行卡里的芯片翻新用,虽然不良率高达 40%,但好歹能顶一阵。更绝的是他们搞的 “激晶体振荡器”,不用追先进制程,把石英晶振塞到微腔里用激光触发,功耗降下来了,频率稳定性还翻了倍,刚好满足无人机的需求。 应对制裁的路子也野得很,既然高端设备拿不到,就另辟蹊径找替代。西方禁了 EDA 设计软件,俄罗斯就把德国大学的开源核心改一改,配上自家过时的 SPICE 模型,搞出一套界面丑、速度慢但能跑的开源工具,军工院所随便用。 供应链被卡,就开辟 “灰色通道”,广东、江苏的中小贸易公司把芯片拆成 “机床备件” 运到哈萨克斯坦,再转进俄罗斯;印度公司从马来西亚拿货,经印度转运过去,据估计光香港一个地址就有 40 亿美元的芯片通过这种方式流入俄罗斯。 钱不够就用政策凑,只要芯片项目挂着 “保障战略威慑” 的牌子,税负直接减 90%,银行贷款能延迟五年还息,民企自然乐意给军方干活。 说白了俄罗斯的逻辑很简单:芯片卡脖子能逼死的是那些把先进制程当 “命根子” 的国家,可它的核心需求全在军事和关键工业上,这些领域压根不需要 5 纳米的 “精致玩意儿”。 90 纳米的芯片设计得当,照样能处理雷达信号、引导导弹;350nm 的光刻机虽然落后,但能自主生产就不怕被掐脖子。西方以为断供先进芯片能拿捏俄罗斯,没想到人家早把需求锚定在 “能用、抗造、可替换” 上,把比赛从 “比谁更先进” 改成了 “比谁更抗揍”。 这种不跟你拼技术上限、只跟你保核心需求的玩法,配上苏联留下的技术老底和灵活的供应链手段,自然用不着担心芯片和光刻机的问题,毕竟对俄罗斯来说,导弹能命中目标比手机能玩 8K 视频重要一万倍,与其花大价钱追那些虚无缥缈的 “先进指标”,不如把钱花在能立马见效的核心需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