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些年都不提电磁炮了? 几年前还风头无两的电磁炮,如今怎么突然销声匿迹了?美国砸了几百亿美金研发16年,2021年直接在预算中把电磁炮项目预算归零,宣布无限期搁置。各国军方从热捧到冷落,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提起电磁炮,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科幻电影里的超级武器。确实,这玩意儿听起来就很厉害:用电磁力把炮弹射出去,初速度能达到几千米每秒,射程上百公里。早些年各国军方都把它当宝贝,美国从2005年开始大规模投资,前后花了十几年时间。 为美国海军研制电磁炮花了大约17-18年时间和5亿多美元。试验场里的数据确实好看,BAE系统公司和通用原子公司都搞出了原型机,利用强大的电场产生磁推力发射固体炮弹。但现实很骨感,一上舰船就各种问题暴露无遗。 最要命的就是耗电问题。这家伙每发射一次需要消耗120兆焦的能量,相当于一个小城镇瞬间的用电量。军舰上那点发电机哪经得起这么折腾?必须配备专门的储能装置,结果这设备比炮塔还大,占了宝贵的舰船空间不说,重量也是个大问题。 现有的原型都是消耗大量能量的庞大结构,装弹过程非常耗时,射速显著降低,射击时炮管会过热并且经常变形,之后几乎需要完全更换炮管。你想想,打几十发就得换炮管,这维护成本得多高?而且每发炮弹造价80万美金,比导弹还贵,关键是没制导系统,全凭运气命中目标。 我国也不甘落后。2018年,网上曝光了072型登陆舰”海洋山”号搭载电磁炮试验的照片,当时全网沸腾。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的报告,我国电磁炮技术水平、实际应用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海军工程大学电磁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已解决轨道烧蚀问题。但实际测试下来,问题依然存在:供电跟不上,每次开火前得蓄能好几分钟,实战中哪有这个时间? 关键是定位很尴尬。传统火炮射程几十公里,够用而且便宜;导弹能打几百公里,精度还高。电磁炮夹在中间,打远不如导弹准,打近不如火炮快,纯属高不成低不就。现代海战早就是导弹的天下,谁还玩舰炮对轰的老套路? 材料问题也是老大难。电磁炮靠电磁力加速弹丸,炮管内瞬间温度能达几千度,普通钢材根本扛不住,得用特殊合金,成本直线飙升。而且炮口初速太高,炮弹外壳经常飞出去就解体,美国试过给炮弹装制导装置,结果电路板在强电磁环境下直接失灵。 美国海军发言人表示,海军决定在年底暂停研究,为高超音速导弹、定向能系统和电子战系统释放了资源。这其实很好理解,军费有限,总得把钱花在刀刃上。高超音速导弹技术更成熟,实战价值更明确,为啥还要在电磁炮这个”无底洞”里烧钱? 反观导弹技术,这些年突飞猛进。巡航导弹精度能达米级,反舰导弹能突破音速,成本却越来越低。比如鹰击-12导弹,射程400公里,末段速度4马赫,打完就能快速撤离,比电磁炮实用性强多了。 现在各国提到电磁炮,用词都很谨慎,什么”技术储备”、“前沿探索”,说白了就是”我们试过了,但搞不定,先放一边”。倒是有些国家偶尔拿电磁炮出来炒作一下,比如日本2025年3月在”飞鸟”号试验舰上进行了40毫米口径电磁炮试射,防卫省高调宣称这是”全世界首次实战型电磁炮试射”。但这种小口径的电磁炮,更像是技术验证而非实战武器。 真正的海军强国早就把注意力转回导弹、无人机、激光武器上了。毕竟战争不是科幻电影,武器好不好用,得看实战效果。电磁炮这个曾经的”未来之星”,暂时成了各国军方心照不宣的”技术弯路”。当然,研发过程中积累的电磁技术经验还是有价值的,比如电磁弹射技术在航母上就很有用。 我国电磁炮技术研发、实际应用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大规模装备。技术领先和实战需求是两码事,军方决策更看重性价比和作战效能。电磁炮虽然技术含量高,但在当前的作战环境下,实用价值确实有限。 电磁炮从”未来武器”到”技术储备”,这个转变说明了什么?是技术不行,还是需求变了?你觉得电磁炮还有翻身的机会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