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50年,一名人高马大的土耳其士兵,见志愿军战士董明德筋疲力尽,便想趁机弄死董明德,却不想董明德不是一般的志愿军战士…… 董明德最突出的优势是善于动脑,每次战斗前都会做好战术规划,有一次,部队需要抓捕美军俘虏获取情报,他让全班战士换上南朝鲜军队的军装,在山谷里点燃篝火。 这种诱敌深入的战术很成功,一支美军巡逻队果然被吸引过来,他们顺利完成了伏击和侦察任务。 这种战术能力,和他早年的战斗经历分不开,董明德16岁就在河北太行山参加了游击队,练就了一身游击战术本领,后来到了朝鲜战场,他把这些技巧灵活运用到正面作战中。 比如有一次,遇到三名躲在山洞里的土耳其士兵,他没有直接冲进去硬打,而是扔石头制造动静,吸引敌人注意力,趁机找到射击机会,成功解决了敌人。 董明德还很擅长找准战场关键节点并加以突破,在月浦里争夺桥梁的战斗中,他发现敌人在桥上装了炸药,这对我方进攻威胁极大。 1950年11月的朝鲜已经非常寒冷,河水刺骨,他毫不犹豫地潜入河中,把炸药的引线剪断,这一行动直接消除了关键威胁,改变了战场的攻守局势。 当不得不近身搏斗时,董明德从小练习的武术就派上了用场,在朝鲜瓦院地区,他和一名高大的土耳其士兵正面相遇。 面对对方的体型优势,董明德没有硬拼,而是灵活躲闪,找到机会抓住对方手腕,借对方的力量把他摔倒,随后用膝盖顶对方腰部、手肘磕对方下巴,将其控制住。 战斗中,董明德还懂得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在和这名土耳其士兵搏斗时,他看到旁边有石头,就拿起砸向对方握刀的手腕,成功夺下对方的长刀。 这次俘虏敌人后他们不仅缴获了武器和食物,还从对方口中得到了关键情报,靠着这份情报,部队歼灭了二百多名敌军。 还有一次争夺桥梁的肉搏战,董明德被一名高大的敌人扑倒在地,他没有和对方比拼力气,而是利用身体的灵活性顺势翻滚,绕到有利位置后用双手紧紧钳住对方的脖子,最终在力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反杀了敌人。 董明德的这些战斗智慧和技巧都建立在他极强的意志力之上,有一次,他的右腿被弹片划伤,在朝鲜的严寒中,伤口都冻硬了,但他依然坚持作战三天三夜,期间口粮早就吃完了,嘴唇干裂出血,可他始终没有放弃,靠着顽强的意志保持着战斗力。 他的意志力还体现在对战友的救助上,在自己已经筋疲力尽的时候,董明德发现了一名腿部骨折的通信员,立刻停下来救助。 后来两人躲进山洞,遇到最后一名敌人时,这名受伤的战友用石头砸晕了敌人,帮了董明德大忙,最终,董明德背着伤员、押着俘虏,成功和接应部队会合。 战争结束后评功时,部队要给予他嘉奖,他却只提了一个愿望:想要一双棉鞋,当时朝鲜战场严寒难耐,他的这个简单愿望,恰恰体现了他的纯粹——支撑他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战斗的是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而非对物质的追求。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特等功臣董明德隐藏功名51年——烟台人民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