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欧盟打来电话,2小时提两个请求,稀土和安世,中方一个也没松口。 2025年10月21日,一通来自欧盟委员会的“紧急呼叫”,直接接通了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的办公室。 两个小时通话之后,欧盟立刻宣布王文涛即将亲赴布鲁塞尔“面谈”。这场外交操作,背后的潜台词其实很清楚:欧盟是真的扛不住了,想让中国给27国一个台阶下。 主讲人是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谢夫乔维奇,一个在欧盟内部以处理棘手事务著称的老手。他们聊的不是别的,正是近期闹得整个欧洲工业界人心惶惶的稀土出口管制问题。 电话里2小时内提出了两个请求,一个是稀土管制问题,希望中方能够松口,另一个还是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安世半导体事件,不过中方一个也没让步。 这通电话的背景,是欧洲大陆日益增长的焦虑。就在不久前,中国相关部门宣布对一系列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这虽然不是直接禁运,但信号意义极强。 欧洲人心里跟明镜似的,这跟之前对镓、锑等稀有金属的管制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镓和锑是半导体和军工的“维生素”,那稀土就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血液”。 从电动汽车的永磁电机,到风力涡轮机的发电机,再到精密制导武器的传感器,哪一样离得开它?德国的汽车生产线、法国的航空航天工业、荷兰的光刻机巨头,这些欧洲经济的“命脉”,都悬在这条供应链上。 一旦供应被掐住,或者价格被推到天上去,整个欧洲的工业优势可能在一夜之间崩塌。所以,谢夫乔维奇这通电话,与其说是外交磋商,不如说是一次“求救”。 两个小时的通话,具体内容我们无从知晓,但结果却很说明问题。通话刚一结束,欧盟方面就立刻放出消息,称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已接受邀请,即将亲赴布鲁塞尔进行“面谈”。 这个外交操作节奏快得有点不寻常,背后的潜台词其实非常清楚:欧盟是真的扛不住了,电话里说不清楚,必须得派大员当面谈,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台阶下。 这个“台阶”,就是希望中国能“高抬贵手”,给欧洲一个喘息的机会,至少在政策上能有一定的“可预测性”。 这出戏的看点在于,欧盟为什么会这么被动?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家底”不厚,却又喜欢跟着别人一起“挥大棒”。过去几年,欧盟在华盛顿的带领下,没少在涉华议题上指手画脚,从人权到市场准入,制裁声一波接一波。 他们似乎忘了,在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今天,经济和政治的“反作用力”是巨大的。中国没有选择直接对等反制,而是精准地打在了供应链的“七寸”上。 这一招,比任何外交抗议都来得有效。它让欧洲的企业家们坐不住了,他们会直接向各国政府施压,这种来自内部的压力,远比外部的谴责要可怕得多。 谢夫乔维奇的“紧急呼叫”,也暴露了欧盟内部长期存在的“分裂”困境。27个成员国,各有各的小算盘。德国、瑞典这些工业强国,最怕的就是供应链断裂,他们主张对话和务实。而一些东欧国家,则更倾向于紧跟美国的强硬路线。 欧盟委员会作为整个联盟的执行机构,必须在各方之间寻求平衡,但结果往往是左右为难,行动迟缓。等到中国真的出手了,他们才发现,内部根本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应对。 这次绕开繁琐的内部程序,由副主席直接致电北京,本身就是一种无奈之举,说明他们已经等不起内部无休止的扯皮了。 那么,中国为什么愿意接这个电话,并且同意王文涛部长去布鲁塞尔“面谈”呢?这同样是一种高明的策略。中国并不想彻底“脱钩”,那对谁都没好处。 中国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压力测试”,让欧盟明白,合作才是唯一的正道,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同意面谈,就是给了欧盟一个机会,一个重新审视和调整对华政策的机会。这既是展现大国风范,也是在告诉对方:桌椅我已经摆好了,谈,可以;但怎么谈,谈出什么结果,主动权在我手里。 这场即将在布鲁塞尔上演的“面谈”,注定不会轻松。欧盟方面肯定会强调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多元化”,希望中国能放松管制。 而中国方面,则可能会重申其出口管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强调这是基于国家安全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这更像是一场掰手腕,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欧盟想要“面子”,中国则要看欧盟愿意拿出什么样的“诚意”。 这通从布鲁塞尔打到北京的电话,不仅仅是一次关于稀土的紧急求助,它更像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它标志着那种可以肆无忌惮对中国施压的时代,可能真的要过去了。当经济的“硬实力”开始说话,所有华丽的政治辞令都显得有些苍白。这场博弈,最终会走向何方? 是欧盟拿到想要的“台阶”,暂时缓和关系,还是双方在各自的立场上越走越远?这盘大棋,才刚刚进入中盘。你觉得,欧洲这次能从中国这里,得到他们想要的“面子”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