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期的社会动荡正从局部蔓延至全国,纽约成为抗议活动的核心场域之一。 当地时间 10 月 18 日,超过 10 万人聚集在曼哈顿时报广场,举着 “宪法不是可有可无”“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离开街头” 等标语,开启向曼哈顿下城的游行。 这场被纳入 “不要国王” 全国性抗议的活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 当天的纽约街头,抗议氛围并未如传言中那般 “恐怖”,反而透着一种压抑的秩序。 游行队伍中既有普通民众,也有美国国会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查克・舒默这样的政治人物。 人们高呼 “没有法治就没有和平” 的口号,沿途有游行乐队演奏,部分抗议者身着象征抵抗运动的青蛙造型充气服饰,让现场多了些街头运动的标志性符号。 纽约市警察局事后确认,当天的示威以和平方式结束,未逮捕任何相关人员。 这场抗议覆盖的范围远超纽约,全美 2700 多个城镇同步举行了 2500 余场集会。 首都华盛顿的宾夕法尼亚大道被警方封锁,上万人聚集在国会山下,巨型 “我们人民” 横幅上签满了名字,呼应美国宪法序言的精神内核。 洛杉矶、芝加哥等主要城市的抗议者则将矛头直指移民政策与军事部署,现场标语从 “抵制法西斯主义” 到 “抗议是最爱国行为”,诉求呈现多元化特征。 抗议活动的升级,与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直接相关。 民众不满情绪首先源于经济民生困境:农产品滞销导致农民濒临破产,物价飞涨挤压生活空间,数十亿医疗补助款项被挪用更引发普遍质疑。 叠加联邦政府已停摆 18 天,大批无薪休假的联邦雇员举着 “欠薪的抗议者” 标语加入游行,让这场运动从政策抗议转向民生维权。 早在 6 月,特朗普就在未获加州州长请求的情况下,向洛杉矶派遣约 4000 名国民警卫队员和 700 名海军陆战队士兵,以打击犯罪名义参与执法,引发当地民众与联邦机构的多次冲突。 9 月 2 日,加州联邦法官查尔斯・布瑞尔裁定此举违反 1878 年《地方保卫队法》,禁止军事力量继续参与国内执法,该裁决定于 12 日生效。 不过特朗普政府的权力扩张已引发司法系统警惕,加州的司法裁决虽仅适用本州,却为其他州提供了制衡联邦权力的法律参照。 而 “不要国王” 运动从 6 月首次举行到 10 月升级,已成为跨领域、多组织协同的全国性社会运动,这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第三次全国性示威。 美国两党对这场动荡的态度截然对立。 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约翰逊斥其为 “仇恨美国” 的集会,而民主党则通过高层参与游行表达对民众诉求的支持。 这种政治分裂渗透到社会层面,让抗议活动的解决更添阻力 —— 民众诉求从初期的关税政策、政府裁员,逐步扩大到移民执法、总统权力边界等核心议题,形成对执政方向的全面质疑。 组织者称全美有数百万人参与抗议,虽未达到 “700 万” 的规模,但已创下 2025 年以来的新高。 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抵抗象征,到纽约的精英阶层发声,这场运动已突破地域与阶层界限。 曼哈顿居民戴维・卡波尼亚的抱怨道出了普遍心态:“一切都太糟糕了”,这种民生焦虑正在转化为更强烈的政治表达。 当前局势的特殊性在于,抗议活动始终保持着 “和平为主、象征对抗为辅” 的特点。 没有出现大规模暴力冲突,警方也未采取强硬镇压手段,与 “军队对付国民” 的传言相去甚远。 但司法与行政的对立、两党的分裂、民生问题的积累,让这场动荡更具持久性 —— 从 4 月的 “Hands Off” 运动至今,抗议已从单一议题演变为系统性的社会不满宣泄。 特朗普政府的应对陷入两难。 若坚持强硬立场,可能触发更多州的司法反击,加州的判例已为其他州提供范本;若妥协退让,则可能削弱其执政基础。 而联邦政府停摆的持续,让民生问题雪上加霜,进一步点燃抗议热情。 外界担忧,若 12 月加州司法裁决正式生效后双方仍僵持不下,局势或将出现新的变数。 这场动荡也折射出美国制度的深层矛盾。 《地方保卫队法》设定的 “军权不得干预内政” 原则,与总统 “三军统帅” 权力的边界之争,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 而经济政策失误、移民问题失控、政治极化加剧,让 “美国梦” 的光环进一步褪色。 纽约街头的标语 “没有法治就没有和平”,或许正是民众对当前乱象最直接的回应。 截至 10 月 21 日,抗议活动仍在部分城市持续,但规模已较 18 日高峰有所回落。 市场密切关注局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 当前美国正面临关税政策引发的贸易摩擦,国内动荡可能进一步削弱其全球经济话语权。 而对于特朗普政府而言,如何在维护执政权威与回应民众诉求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数月的最大挑战。 信源:数百人被捕、阴谋论盛行,这一夜全美抗议活动愈演愈烈-QQ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