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36岁的扬州名媛陆英,临终前,究竟藏了远见,给保姆200大洋,半年后

没睡醒的芭比 2025-09-20 14:32:41

1921年,36岁的扬州名媛陆英,临终前,究竟藏了远见,给保姆200大洋,半年后丈夫再娶,这钱却成9个孩子的救命符。真相太戳心! 1906年,21岁的陆英要嫁人了。 陆英是扬州盐商陆静溪的掌上明珠。陆家为这场婚礼筹备三年,嫁妆极多,紫檀木家具装满两个仓库,金银、绸缎堆得像小山。 出嫁当天,送嫁妆的队伍从四牌楼排到龙门巷,十条街被占满,扬州城万人空巷。陆家这么做,是给女儿撑场面,也是对合肥张家的承诺。陆英要嫁的,是张树声的长孙张武龄。 当时张武龄 17 岁,站在张家老宅门前等新娘。他接受新式教育,是 “四不绅士”: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纳妾。这场联姻因他的新思想,变得不一样。 陆英嫁进张家后,很快显露出持家本事。张家事情多又杂,她却打理得井井有条,连挑剔的婆婆都暗自佩服。 可生活没那么顺。陆英接连生了四个女儿,压力很大。 四女儿充和出生后,婆婆劝张武龄纳妾,张武龄坚定拒绝:“我娶陆英时就说,这辈子只认她一个妻子。” 他带着陆英搬去上海,避开家族纷争。 陆英问:“你给女儿取名带‘儿’字,是不是盼着生儿子?” 张武龄解释:“我想让她们长出‘两条腿’,走出家门学新知识。” 陆英听了落泪,更支持丈夫办学。 之后几年,陆英接连生了六个儿子。张家长辈松了口气,还开起玩笑。 但频繁生育拖垮了陆英的身体。16 年里,她怀了 14 胎,只养大 9 个孩子,平均不到两年就要受一次怀孕、生产的苦。 1921 年,陆英怀最后一胎时,张武龄说:“这是最后一个,以后不让你受罪。” 陆英笑着回答:“只要是你的孩子,我愿意生一辈子。” 没人想到这话会成真。 产后没多久,陆英牙疼去拔牙,引发了败血症。她知道自己时间不多,开始安排后事。 她先求婆婆,一定要让孩子们继续读书。接着叫来得力的保姆,每人给 200 大洋,含着泪托付:“拜托你们把孩子带到 18 岁成人。” 民国初年,保姆月薪仅 3 到 5 大洋,200 大洋相当于三四年的工钱。陆英平时待下人好,保姆们含着泪答应。 这年冬天,36 岁的陆英走了。张武龄在灵前痛哭,亲友们都称赞两人感情深。可半年后,32 岁的他就娶了 21 岁的学生韦均一。 为讨新妻子开心,张武龄收走陆英所有遗物,还让孩子们在韦均一生日时改口叫 “妈妈”。曾经 “不纳妾” 的承诺,就此打破。 韦均一比张元和大 7 岁,为人刻薄,尤其看不惯陆英的四个女儿。 她两次流产,无端指责是张元和姐妹搞鬼。第三次怀孕后,她搬回娘家待产,生了儿子后更过分。 见张元和与乐益女校舍监凌海霞走得近,她找借口开除了凌海霞;张元和考上上海大夏大学,发现凌海霞在这所学校任教,她又以 “花销大” 为由,逼张元和退学。 这时候,陆英生前的安排起了作用。张元和想起母亲说的 “女孩子要有自己的主张”,带着同学罢课抗议。 1921 年深秋,在苏州乐益女校操场,15 岁的张元和带着女学生拦住校长韦均一,问:“如果校长的女儿都不能上学,大家凭什么留在这?” 韦均一看着张元和的脸,想起半年前烧掉的陆英照片。她没料到,这个自己讨厌的女孩,正实现陆英 15 年前的心愿。 韦均一答不上话,只能同意张元和继续上学。回家后,她越想越气,烧掉了陆英所有照片和书信。 可她不知道,陆英的影响早刻在孩子们心里。保姆们照顾孩子的日子、“必须读书” 的家训,都是孩子们的依靠。 拿了钱的保姆们守住承诺。孩子们困难时,她们悄悄塞零花钱、保留陆英的遗物;韦均一苛待孩子,她们就设法周旋。 张允和被限制出门,保姆谎称带她去看病,实际是送她上昆曲课;张兆和买不起课本,保姆拿出自己的钱帮她买。这些小事,让陆英的教育想法传了下来。 多年后,张家四姐妹都有出息。张元和成了昆曲名家,张允和嫁给了语言学家周有光,张兆和嫁给了作家沈从文,张充和被称为 “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她们没辜负母亲 “要有两条腿走路” 的期望。 而韦均一结局凄凉,她唯一的儿子留学后留在国外,直到她去世都没回来。最后是陆英的儿子们,按她儿子的意思把她水葬了。 1946 年,近中年的张元和在上海演《牡丹亭》,唱到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时,好像看见台下有个含笑的女子,眉眼和母亲一模一样。 她这才明白,母亲从没离开过。嫁妆会被收走,照片会被烧掉,但母亲用远见和爱铺的路,永远不会消失。 陆英用 16 年婚姻、14 次生育耗尽自己,可最后给保姆的 200 大洋,让母爱跨过生死,成了孩子们一辈子的底气。 这就是母亲的智慧:知道生命有限,却让爱和教育一直延续。

0 阅读:38
没睡醒的芭比

没睡醒的芭比

没睡醒的芭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