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名有多野?辛弃疾的儿子叫“铁柱”。 公元1183年,四十三岁的辛弃疾,这

炎左吖吖 2025-07-11 09:54:16

古人取名有多野?辛弃疾的儿子叫“铁柱”。 公元1183年,四十三岁的辛弃疾,这位曾单骑闯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的“青兕”将军,又有了一位小公子。 这是他的第三个儿子。 为这个生于忧患的孩子取一个怎样的名字?承载着怎样的期许? 没想到,最后辛弃疾的儿子叫“铁柱”。 这看似简单的抉择,在辛弃疾心中却重若千钧。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他并非生于江南温柔乡,而是长于沦陷金人之手的山东历城。 少年时便亲历山河破碎,目睹族人流离。 二十二岁那年,他与两千义士高举抗金义旗,后率部投奔南宋。 绍兴三十二年,他决定亲率五十轻骑,夜袭五万金兵驻守的济州大营,于万军之中生擒叛徒张安国,将其押至临安正法! 这份胆识与勇武,为他赢得了“词中之龙”美誉之外的“青兕”称号。 南归后,他满怀收复之志,写下《美芹十论》、《九议》等雄文,力陈抗金方略。 然而,南宋朝廷的苟安政策如同一盆盆冷水,浇灭着他的热血。 他虽历任江阴签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安抚使等职,却始终被主和派排挤,无法施展抱负。 隆兴和议后的二十年,他在地方官职上辗转迁徙,壮志难酬的愤懑与岁月蹉跎的无奈,深深烙印在他的词作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悲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自嘲。 淳熙八年,他再遭弹劾,被罢去江西安抚使之职。 退居庄园,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闲居生涯。 正是在这闲适的赋闲岁月里,他的第三个儿子降生了。 这个孩子的到来,在壮志难伸的灰暗底色上,涂抹了一缕温暖的亮色。 怀抱幼子,辛弃疾的脑海中掠过无数名字。 他曾熟读经史,取一个文雅隽永、寓意深远的名字绝对是信手拈来。 长子名曰“稹”,取自《诗经》“稹理而坚”,寄望其明理而坚韧。 次子名曰“穰”,祈愿五谷丰登,家宅兴旺。 轮到这第三子,他是否再取一个典出《诗经》《楚辞》的雅名呢? 然而,这一次却有一种截然不同的念头。 他想起了六十年前,那位同样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前辈苏轼。 元丰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身处人生最低谷,侍妾朝云为他生下幼子。 在洗儿礼上,这位旷世文豪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他为儿子取名“遁”,字“叔党”,号“铁冠道人”。 这份饱含血泪的祈愿,是智者对无常命运的无奈妥协,也是对骨肉最深沉的保护。 此刻,辛弃疾的处境与心境,与当年的苏轼何其相似! 他半生戎马,半生蹉跎,他深知,在这偏安一隅、主和派当道的南宋,锋芒毕露、才华横溢未必是福。 他不再奢求儿子能如自己年轻时那般“气吞万里如虎”,建立不世功勋。 于是,一个最质朴、最接地气,甚至带着几分乡野俚俗气息的名字出现了。 铁柱,这名字,如同山野间未经雕琢的顽石,粗粝却无比坚实。 不久后,辛弃疾挥毫泼墨,为这个名叫“铁柱”的儿子写下了一阕《清平乐·为儿铁柱作》。 “灵皇醮罢。福禄都来也。试引鹓雏花树下。断了惊惊怕怕。从今日日聪明。更宜潭妹嵩兄。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难公卿。” 他祈愿孩子日益聪慧,与兄弟姐妹和睦友爱。 而词眼,落在最后一句:“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难公卿。” 这分明是化用了苏轼“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诗意! 辛弃疾在此坦然承认了对苏轼心境的共鸣与继承。 然而,与苏轼诗中那份带着自嘲与悲凉的“愚且鲁”不同,辛弃疾的“铁柱”之名,更多了一份积极的力量感—。 辛家铁柱之名,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略显“野”趣的名字,而成为文学史上一段关于父爱如山的独特印记,无声诉说着铁骨之下的万般柔情。 主要信源:(光明网——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大诗人辛弃疾竟然给儿子取名“辛铁柱”)

0 阅读:12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