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评价冯玉祥:冯玉祥手下的人哪,好几个都很残忍;冯也很残忍,他杀人。我对他很难过的,我这人向来不做这种事。……冯玉祥这人专门说假话,他差不多没有真话。 冯玉祥,1882年生在安徽巢县,家里穷得叮当响,爹是泥瓦匠,后来混进淮军讨生活。小时候的冯玉祥日子苦,11岁就跑去当兵,靠着每月3两6钱的军饷熬日子。进了保定练军营,他练出一嗓子大嗓门,嗓门大到能震住人,这也成了他后来带兵的资本。辛亥革命那会儿,他掺和进滦州起义,喊着要推翻清廷,1912年当上北方革命军政府总参谋长。之后几年,他步步高升,1914年带兵收拾白朗起义军,1916年护国战争中倒戈加入护国军,混了个川军第一师师长的位子。 这家伙政治手腕灵活得很,1917年在湖南常德接触基督教,还入了教,人称“基督将军”。他给部队灌输宗教理念,禁烟禁酒禁嫖,弄出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1924年,他搞了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曹锟,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紫禁城,一下子名声大噪。可这也让他得罪了一堆人,埋下了祸根。冯玉祥这人,表面看着正气凛然,实际心眼儿多得很,狡诈得很。 张学良为啥对冯玉祥这么失望?得从1925年的郭松龄反奉运动说起。那时候,郭松龄想推翻张作霖,冯玉祥跟郭松龄、李景林仨人结成反奉同盟,还签了密约,约好打赢后怎么分地盘。可冯玉祥压根没打算守信用,趁着郭松龄跟奉军干得热火朝天,他反手就去抢盟友李景林的地盘,把直隶抢到手。郭松龄那边孤立无援,最后在巨流河被奉军马占山部抓住杀了。张学良跑去劝冯玉祥讲点义气,可冯玉祥就敷衍过去,压根不当回事儿。 这事儿让张学良看透了冯玉祥。这人嘴里说得好听,干的却是背后捅刀子的事儿。张学良是个讲义气的人,看不得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派。后来他说冯玉祥“专门说假话”,估计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有了这印象。冯玉祥的狡诈,不光坑了盟友,也让他在军阀圈子里越来越没人信。 冯玉祥的日子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1930年,他跟阎锡山、李宗仁一块儿发动中原大战,想干掉蒋介石。开战前,冯军在潼关红场集结,气势汹汹。可蒋介石也不是吃素的,拉拢了冯军里的韩复榘、石友三,这俩人当场反水,西北军一下子散了架,冯玉祥输得一塌糊涂,只能灰溜溜下野,跑去山西汾阳一个叫峪道河的小村子隐居,读读书,跟中共和一些进步学者聊聊天。 1933年,他又在察哈尔搞了个抗日同盟军,跟吉鸿昌、方振武这些人一块儿,喊着全国抗日,还真收复了多伦等几个县。可惜好景不长,日军和蒋介石两头夹击,同盟军撑不住,冯玉祥只能离开张家口,躲到泰山接着联络抗日力量。1946年,他跑去美国,公开骂蒋介石。1948年,他想回国参加政协筹备,可在苏联轮船“胜利号”上,船失了火,他在黑海没逃出来,66岁就这么没了。 张学良对冯玉祥的评价,不光是个人恩怨,还有更深的原因。俩人都是军阀,可路子完全不一样。张学良管着东北军,讲究义气和信义,哪怕后来“西安事变”被软禁几十年,他也没干过啥背信弃义的事儿。冯玉祥呢?手底下好几个将领,比如韩复榘、石友三,都是出了名的狠角色,杀人放火啥都干,冯玉祥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打仗杀人眼都不眨。这跟张学良的为人完全对着干,他自然看不上。 再加上那时候军阀混战,大家都盯着自己的地盘,冯玉祥这种靠不住的家伙,谁跟他搭伙谁倒霉。张学良晚年回顾这些事儿,估计是觉得冯玉祥不光坑了别人,也害了国家大局。冯玉祥的残忍和狡诈,在那个乱世里也许能混一时,可长久不了。 不过话说回来,冯玉祥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在抗日上的努力,还是得承认。察哈尔那次,他真心想打鬼子,振奋了不少人。他还一直喊着国家统一,反对军阀割据,这份心思不假。可惜,他的手段太下作,名声早就臭了,干啥都没人信他了。 这人挺复杂的,既有狡诈残忍的一面,也有爱国的一面。张学良看他,更多是从个人角度,觉得他不地道。可历史看人,不能光看一面。冯玉祥的失败,归根结底是他自己把自己玩儿砸了——失信于人,终究没人愿意跟他走。
张学良晚年评价冯玉祥:冯玉祥手下的人哪,好几个都很残忍;冯也很残忍,他杀人。我对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7-10 18:51:07
0
阅读: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