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援引学者观点表示,中国对于中欧关系的定位已变!中国越来越开始正视中欧关系中充满竞争性的部分!联合早报表示,特朗普上台以来,美欧之间有了更多冲突,双方建立起来的相互协调沟通机制现在已基本不复存在。尽管特朗普让欧洲人感到“痛苦和屈辱”,但欧洲并未明显向中国靠拢,或意图拉拢中国来制衡美国。
很显然,欧洲没有改善中欧关系的强烈意愿,而是逐步推进供应链重组,减少对中国的战略依赖。而这,也让中国对待欧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就说贸易这块儿吧,中欧的“感情基础”原本挺深厚。2024年中欧货物贸易额7858亿美元,加上服务贸易,总额超过9300亿美元,这数字看着挺唬人,但增速只有0.4%,跟之前没法比。
为啥会这样呢?还不是因为欧盟觉得自己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于是开始推进供应链重组。欧盟推出新的“优惠原产地规则”,把泛欧—地中海地区20个国家和地区拉进群,搞起了供应链“小圈子”;德国更直接,出台《中国战略》,明明白白说要“去风险”,减少在关键领域对中国的依赖。
在关键矿产上的动作尤其明显,欧盟计划到2030年实现关键原材料10%的开采、40%的加工和15%的回收都在欧盟内完成。乌克兰成了欧洲的“新宠”,因为乌克兰有锂、钛、稀土等资源。欧盟跟乌克兰签署矿产合作协议,打算开发乌克兰的资源,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在科技领域,欧洲对中国的防范也越来越明显。欧盟通过《数字市场法》和《数字服务法》,表面上是管美国科技巨头,实际上也给中国科技企业套上了紧箍咒。华为在罗马尼亚、英国被禁止参与5G建设,就是欧洲在科技领域防范中国的典型例子。
中国也不是吃素的,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欧洲“掏心掏肺”,而是开始正视中欧关系中的竞争性,在欧洲市场的策略也从“全面进攻”转向“精准打击”,在关键领域加强自主创新,减少对欧洲技术的依赖。
比如,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洲增长,但欧洲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一直没断过。2012年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让中国光伏企业损失惨重,2024年虽然出口增长,但欧洲的防范依然存在。
从这个角度看,中欧关系已经从“甜蜜期”进入了“磨合期”,双方都在调整自己的策略,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欧洲的防范让中国不得不正视竞争性,而中国的调整也让欧洲感受到了压力。
至于这场贸易关系的结局如何,暂时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中欧关系将在竞争与合作中继续前行,谁也离不开谁,但谁也不能完全依赖谁。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