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春,五十多个中共的高级干部,被自己人卖了,困在甲山顶上,面对三千日军围攻,全军覆没,几乎无一生还,刘诚光和苏连存带着最后的子弹,把干部往外送,最后自己跳崖,没人想到,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陷阱。 事情发生在1942年4月初,地点是冀东地区。当时,冀东军分区准备送一批高级政治干部去平西参加学习,这些人都是八路军系统里的骨干。 为了安全起见,军分区专门派了政治部主任刘诚光带队护送,随行部队一共300多人,其中有一个二营营部、四连和特务连。 为了避开日军封锁,他们选了夜里走山路,从迁安出发,绕道去遵化。 这一路上,部队走得很隐秘,晚上走白天藏,尽量不引人注意,但他们不知道,这支队伍的行踪已经被日军完全掌握。 日军提前埋伏了三千人,埋伏地点就在甲山,这不是巧合,而是内部出了问题,等他们抵达范庄、郭家沟一带宿营的时候,夜还没过去,日军就围了上来。 四周枪声一响,整个队伍瞬间陷入混乱,刘诚光迅速下命令,组织反击,把人往山上撤,他们一路往甲山退,试图找个地形有利的地方固守。 到了山顶,他们才发现自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三百人对三千人,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刘诚光当机立断,决定用“引敌上山”的办法,争取时间。 他亲手放出了部队养的战马“风火轮”,吸引日军火力,日军以为有人突围,立刻调了人追击,趁这个空档,刘诚光带人从侧面打了几波反击。 但日军人太多,火力太猛,突围了三次都失败了,刘诚光决定组织一部分人掩护,其余人继续突围,结果成功出去的只有三十多人。 山上的形势越来越紧,弹药快打光了,刘诚光看着身边还剩下的几十个人,大多是随行的干部。 他跟教导员苏连存做了最后一次商量:干部必须保,咱俩留下掩护,他们把剩下的手榴弹和子弹分给大家,命令能走的往外突。 干部们死活不肯走,说“要死一起死”,但还是被强行推下山口,等那批干部下到山腰,又被第二批日军截住,再也出不去了。 山上,最后一轮枪声响完,天快亮了,刘诚光看着苏连存,两人都明白没路了,他们在山顶摆好姿势,把最后一颗子弹打空,双双跳崖。 而那五十多个干部,在山腰上也陷入绝境,他们是中共冀东系统的中坚,很多人是从井冈山走来的老战士。 日军没急着开枪,而是围着他们喊话,让他们投降,说给饭吃,保证不杀,干部们没有回应,只把身上带的文件撕了、烧了。 一个干部大声喊:“共产党不当俘虏!”接着一个接一个跳崖,最后只剩下几个伤员,被附近的村民偷偷救走。 事后清点,整场战斗,八路军死了258人,几乎全军覆没,当时毛主席得知消息后,非常震怒,直接批示要查清内幕,查出叛徒。 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很快组织人手展开调查,并且派部队展开反击。过了几个月,在一次清剿战斗中,从缴获的日军文件中,发现了名字,四连副连长陈奎发。 陈奎发在战前失踪,当时报告说是“掉队”,后来自称“被俘逃脱”,部队里很多人已经怀疑他,但没证据。 这次从日军手里拿到的情报明确标出他的行动轨迹,还附有通信记录,事情水落石出,陈奎发被抓捕审讯。 他承认自己当时在日军刑讯之下屈服,后主动提供路线图,把队伍的行军方向和夜宿地点都交了出去,他原本以为能换条命,没想到自己被当了枪使。 最终,冀东军区按照党内规定,以叛国罪将陈奎发枪决,行刑那天,很多人都到了场。 部队里有战士说:“要是当初没信他一句,刘主任和干部就不会死。”一句话没人接,空气里都是冷风。 这场事后来被称为“甲山惨案”,在冀东地区广为流传,村民们在甲山修了一个小纪念碑,刻着刘诚光和那些干部的名字。 很多干部家属在解放后才知道亲人是怎么牺牲的,有人听完现场描述,跪在地上哭了整整一夜。 日军那边后来也有记录,称此次行动“重创共军高层”,但没提背后有叛徒配合,日军的报告里写着“共军拒不投降,全部自尽”,这在他们档案中也属罕见。 整件事后来成了延安整风的重要参考案例,在内部会上,毛主席提到这事,说:干部要信得过,要用得稳,更不能乱信人,这话从那以后,被很多军政干部反复提起。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战斗,是一场特殊的“干部战斗”,敌人不光想打击八路军,还要砍掉他们的指挥核心。 这招够狠,也够毒,但干部们也用跳崖、拒降、战死回应了敌人的算盘。 参考资料:《冀东抗日斗争史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南京大屠杀时,日本人奸污妇女到什么程度?一位伙夫说出了实情,惨绝人寰……193
【14评论】【30点赞】
静肃
致敬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