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为什么要站在一起?其实有个俄罗斯的精英已经说出了答案。俄罗斯政治家康斯坦丁·卡拉切夫对中俄关系说过,他认为中国既不是俄罗斯的盟友,也不是朋友,中俄只是恰好走到一起的同路人而已。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说白了,西方的压力是推动中俄走近的第一重力量。 当初北约不断东扩,把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挤压得越来越小,而乌克兰战争爆发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更是全方位升级:冻结外汇储备、踢出SWIFT系统、断供芯片、撤走外资企业。 这一连串组合拳,直接让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 同时,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也在升级,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从组建军事同盟到在台海、南海制造摩擦,处处针对中国,在这种背景下,中俄不得不寻求合作来应对压力。 经济互补成了两国合作的重要支柱,俄罗斯有能源和资源,中国有市场和制造业,这种互补性让双方的合作水到渠成。 要知道,2023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其中能源占据大头,中国也成为俄罗斯石油出口的最大买家,而中国的汽车、电子产品也在俄罗斯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金融合作更是创新突破,为了应对西方制裁,两国积极推进本币结算,95%的双边贸易都用人民币和卢布完成。 俄罗斯外汇储备中的人民币占比从2022年的7.7%跃升至2023年的35%,两国还打通了支付系统,俄罗斯银行接入中国的CIPS系统,中国银行加入俄罗斯的SPFS系统,有效规避了西方金融制裁的影响。 这种合作模式,让两国在各自面临的困境中找到了出路。 俄罗斯获得了急需的市场和资金支持,中国则确保了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多样性。 这正是现实主义外交的典型案例——在共同压力下,两个大国选择了务实合作的道路。 然而,中俄这对“同路人”的关系也并非铁板一块,就比如在军事领域,两国的合作显得格外谨慎。 虽然联合军演频繁,但在武器装备交易上,俄罗斯始终保持着战略平衡,同时向印度、越南等国出售先进武器,显示出其在亚洲地区的多面下注。 不过咱们外交上的默契倒是十分明显,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金砖国家扩员等国际事务中,两国经常协调立场,共同抵制西方的单边主义行为。 但这种默契建立在各自利益基础之上,而非意识形态的捆绑。 还值得说的是,远东合作也是近期的亮点,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却开发不足。 2025年的《东北—远东合作规划纲要》开启了新局面,中国企业带着资金和技术进入,建设产业园区、交通设施,开发矿产资源,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 不过,历史遗留问题仍是横亘在两国之间的一道坎。 从沙俄时期的领土争议,到苏联对外蒙古独立的推动,这些历史记忆让两国始终保持着一定警惕,在中亚地区,两国的影响力此消彼长,也时常产生微妙的博弈。 而第三方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印度作为俄罗斯传统盟友,越南作为东南亚重要国家,都在中俄关系中扮演着平衡手的角色。 俄罗斯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军事合作,既获得了外交筹码,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中国。 所以说,中俄关系的实质是一种理性的战略选择,两国都明白,在当前国际格局下,相互支持比单打独斗更有利于维护各自利益。 这种“同路人”关系或许不够热烈,但胜在务实,让双方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找到了相对稳定的支点。
中俄为什么要站在一起?其实有个俄罗斯的精英已经说出了答案。俄罗斯政治家康斯坦丁·
小嘴巴侃军事
2025-07-07 22:28: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