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拒报清北,老师大怒解散群聊,网友:把学生当奖杯? 一句“来生不记朱、涛、夏

姜海楠聊社会 2025-07-07 20:58:09

学生拒报清北,老师大怒解散群聊,网友:把学生当奖杯?

一句“来生不记朱、涛、夏!888”,江西某知名高中班主任在“清北团队合作群”愤然解散群聊,这一举动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向了中国教育功利化那摇摇欲坠的遮羞布。手机屏幕上的三个姓氏,恰似三把寒光闪闪的利刃,无情地刺破了教育的美好神话。

在这所学校的“清北团队合作群”里,班主任留下这句决绝的话后,便点击了解散按钮。群内最后一条消息是一篇千字檄文,痛斥朱、涛、夏三位学霸——他们以年级理科前三的优异成绩惊艳全校,却在填报志愿时“背叛”了学校的清北梦。

7月初,高考分数揭晓,志愿填报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江西这所知名中学22209班的朱、涛、夏三位学生,理科成绩位列前三,文科成绩也达第六,成为全校瞩目的焦点。然而,他们的分数虽够清华北大的冷门专业门槛,却不足以进入热门院系。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三人做出了让校方震怒的决定:拒绝参加强基计划填报清北“天坑”专业,转而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热门专业。

这一选择瞬间点燃了导火索。班主任在群里发出千字长文,字里行间满是愤怒与失望:“填报志愿时,孩子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家长无奈、老师无语,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化为乌有!”痛斥学生“倔强”背离期待后,班主任宣称这是“教育的失职、职业教育的失败”,随后愤然解散群聊。那句“来生不记朱、涛、夏!888”的决绝告别,如同一颗炸弹投入舆论场,引发轩然大波。

班主任的长文揭示了校方暴怒的深层原因:巨大的投入与期待的落空。“学校投入百万资源、老师倾尽全力陪伴,从初升高到高考从未停歇,为冲击清北付出巨大代价。”文中反复强调这些付出,实则是将教育责任异化为道德绑架的筹码。教师带病陪考、三年无休假期、百万资源倾斜,这些本应是教育者的职责担当,此刻却成了情感勒索的工具。当学生拒绝成为学校装点门面的奖杯,曾经的恩情瞬间化为怨怼。一位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名师奖金泡汤罢了,装什么痛心疾首?”

教育本应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灵魂唤醒,如今却沦为明码标价的交易。校方将资源投入视为风险投资,把学生当作获取清北录取率的工具,教育的初心在功利追逐中消失殆尽。

三位学生的“叛逆”选择背后,是清醒的人生规划。他们的分数在清北只能徘徊在冷门专业门槛,却足以在复旦、交大任选王牌专业。清北的冷门专业,如考古、护理等,就业前景不明朗,堪称“天坑”陷阱。有前车之鉴,某县中曾逼迫680分学生强报北大护理专业,只为“北大”虚名。而复旦微电子、交大新工科等专业拥有世界级师资和良好行业前景,是务实之选。教育专家指出:“高考志愿填报,兴趣优先,兼顾专业,最差的是只看学校。”朱、涛、夏的选择并非冲动,而是权衡后的清醒判断,他们拒绝成为“清北祭旗人”,选择将前途握在自己手中。一位网友的质问振聋发聩:“志愿填报是学生的人生大事,他们凭什么不能为自己做主?学生是独立有思想的人,不是学校冲击清北、装点门面的工具!”

这所学校的清北执念,撕开了教育功利化的脓疮。在地方教育生态中,清北录取率被视为政绩金标准和招生金字招牌。尽管今年5月教育部明令“严禁以升学率对教师排名奖惩”,但基层仍阳奉阴违。一所县中曾逼男生以680分高分强报北大护理专业,只为“北大”虚名,哪管学生前程。当教育沦为数字游戏,学生便成了祭坛上的贡品。班主任的悲愤,实则是清北梦碎后奖金蒸发、职称落空的绝望。

“唯清北论”的考核枷锁扼杀了教育多样性。地方教育部门将清北录取奉为唯一标准,学校视其为生存命脉,教师将其作为职业晋升阶梯。这种畸形的评价体系,让教育偏离了育人初心,沦为残酷的数字竞赛。当“清北指标”成为悬在师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教育的本质已被彻底异化。

事件发酵后,当地教育局回应称“正处理”。这一简短表态虽未明确结果,却暗示着体制对畸形教育观的矫正可能。破除“唯清北论”需要自上而下的系统变革:地方教育部门必须破除考核枷锁,教师评价需纳入学生长远发展指标,社会舆论更应告别名校崇拜。

教育的真谛终应回归对生命的尊重。班主任高呼“记住学校的恩!记住老师的苦!”,却忘了真正的师恩是尊重选择,而非道德绑架。教育局“正处理”的表态尚未尘埃落定,但班主任解散群聊时那句“来生不记朱、涛、夏”的怨怼,已永远刻在教育功利化的耻辱柱上。

当师者放下装点门面的执念,学生挣脱为校争光的枷锁,教育才能回归“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纯粹。毕竟,青春不是功利棋局的筹码,清北梦应是学生自己用热爱与专业筑就的未来。

0 阅读:0
姜海楠聊社会

姜海楠聊社会

品社会百态,看百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