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坦言,虽然中国外长王毅访问欧洲,但中欧分歧似乎正在扩大!7月6日,法媒称,欧

情感励志故事 2025-07-07 20:27:16
法媒坦言,虽然中国外长王毅访问欧洲,但中欧分歧似乎正在扩大!7月6日,法媒称,欧洲对中国的多个做法表示不满。其一,欧洲认为,中国拿稀土逼欧洲在诸如电动车附加税问题上让步。其二,中欧在俄乌问题上分歧巨大。中方与欧盟最高外交政策代表卡拉斯的会谈气氛就特别紧张,双方唇枪舌剑。其三,欧洲坚持认为中国的产品冲击欧洲市场,而中国政府则坚决否认存在“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 2025年4月,中国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对钐、钆、铽、镝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措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防扩散义务,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然而,部分欧洲媒体和政客却将其解读为“战略施压”,认为中国试图通过限制稀土出口迫使欧洲在电动车附加税等问题上让步。 事实上,稀土作为高科技产业的关键原材料,其出口管制是中国基于自身安全需求的合理举措,商务部明确表示,中方愿通过对话机制促进合规贸易,而非将稀土作为政治工具。 但欧洲的焦虑情绪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领域,稀土供应链的稳定对欧洲绿色转型至关重要,这种战略依赖与政治猜忌的交织,使得双方在稀土问题上的博弈持续升级。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中欧的立场分歧同样显著,王毅与欧盟最高外交政策代表卡拉斯的会谈中,双方围绕俄乌局势展开了激烈交锋,法媒描述称,会谈气氛紧张,双方“唇枪舌剑”。 中方始终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王毅在与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的会谈中重申,中方不向冲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积极推动停火止战,然而,欧盟方面却多次要求中国谴责俄罗斯,并限制与俄方的经贸合作。 这种分歧的背后,是双方对地缘政治格局的不同认知,中国认为,冲突长期化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主张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争端,而欧盟则倾向于强化对俄制裁,试图通过外部压力迫使俄罗斯让步。 尽管俄乌在2025年5月和6月重启了和平谈判,但进展有限,这进一步加剧了中欧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对立。 贸易领域的摩擦则是中欧分歧的另一个焦点,欧洲方面坚持认为,中国产品的大量出口冲击了欧洲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欧盟自2024年起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的反补贴税,试图限制中国车企的市场份额。 然而,中国政府坚决否认产能过剩的说法,中国驻欧盟使团指出,全球绿色领域需求持续扩大,2030年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将数倍于当前水平,所谓“产能过剩”完全不符合现实。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2.7%,远低于德国、日本等国的汽车出口比例。 更值得关注的是,欧盟内部对关税政策的分歧日益显现,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开反对加税,认为这将损害欧洲绿色转型进程,大众、宝马等车企也施压政府,要求缓和对华贸易摩擦。这种内部分裂与外部压力的交织,使得中欧在电动车关税问题上的谈判陷入僵局。 不过,中欧之间的博弈并非完全对立,在白兰地关税争端中,双方展现出了一定的妥协空间,2025年7月,中国商务部宣布对欧盟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但同时豁免了34家欧盟企业,包括轩尼诗、马爹利等法国主要生产商。 这一举措被法国外长巴罗称为“重要一步”,马克龙也表示这是解决贸易争端的“积极进展”,这种“有条件豁免”的模式,为中欧在电动车等领域的谈判提供了参考。 王毅在与马克龙的会谈中明确表示,希望法国推动欧盟妥善处理经贸分歧,以白兰地争端为范例,寻求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当前的中欧关系呈现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杂局面,尽管在稀土、俄乌、贸易等领域存在显著分歧,但双方的共同利益依然广泛,中欧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接近7800亿美元,在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然而,要化解分歧、增进互信,双方需要超越零和思维,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寻求共赢,对于欧洲而言,过度依赖保护主义措施不仅难以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可能损害自身经济利益,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与促进开放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外交的重要课题。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其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走向,从白兰地关税的阶段性妥协,到电动车谈判的技术突破,中欧之间的互动其实始终蕴含着破局的可能。
0 阅读:0
情感励志故事

情感励志故事

情感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