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老山前线221高地,李发忠抱着陈为民烈士的遗体哭得撕心裂肺,而陈为民的脑袋耷拉在李发忠的手臂上,额头早已被鲜血染红。 那年的老山前线,雨水混着硝烟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211高地的山坡上,泥土被炮弹翻了一遍又一遍,焦黑的树桩斜插在弹坑边缘,像一具具沉默的躯体。 李发忠跪在泥泞的战壕里,怀里抱着陈为民的遗体。陈为民的头无力地垂着,额头上那个狰狞的弹孔还在渗血,染红了李发忠的军装袖口。李发忠的哭声撕破了战场的寂静,那声音像一把钝刀,割得周围战友心里生疼。 陈为民和李发忠都是山东临沂人,从小光着屁股在沂河边长大。1987年,他们所在的部队接到攻打211高地的任务。 这片高地被战士们称为“绞肉机”,越军在山顶构筑了密密麻麻的暗堡,机枪火力能把冲锋的战士打成筛子。 战斗前夜,陈为民在煤油灯下写遗书,钢笔尖划破信纸:“爹,娘,儿子要是回不来,你们就当没生过这个不孝子。”李发忠蹲在旁边闷头抽烟,烟头烫到手指才猛地惊醒。 10月8日的冲锋号吹响时,陈为民第一个跃出战壕。他像头豹子似的在弹雨中穿梭,用冲锋枪点射干掉两个越军,又猫腰躲到一棵被炸断的树后。 谁也没注意到,对面岩石缝里藏着个越军狙击手。陈为民刚掏出手榴弹,一颗子弹就掀飞了他。 李发忠眼睁睁看着兄弟仰面栽倒,钢盔滚出去老远。他发疯似的爬过二十多米的开阔地,弹片划破膝盖都没觉出疼。等他把陈为民搂进怀里,战友的体温正随着鲜血一点点流走。 战地记者按下快门的瞬间,李发忠的眼泪砸在陈为民苍白的脸上。照片后来登报时,编辑在图片说明里写道:“战士的血不会白流”。 可当时没人知道,李发忠在哭完后就抓起冲锋枪冲向了越军火力点。他打光三个弹匣,击毙三名越军,最后被机枪子弹拦腰打成两截。 打扫战场时,人们发现他口袋里还揣着半块压缩饼干,那是陈为民前一天省给他的口粮。 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211高地的岩石被炸成齑粉,战壕里积着三指深的血水。 但活下来的老兵记得更清楚的是,炊事班长老周冒死往阵地上送饭,背篓里装着热包子;卫生员小戴用身体挡着伤员做手术,白大褂被血浸成了褐色。这些碎片般的记忆,拼凑出战争最真实的模样。 三十多年后,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松柏已经长得比人还高。陈为民和李发忠的墓碑紧挨着,就像他们当年在连队宿舍的上下铺。 每年清明,总有白发苍苍的老兵蹲在墓前倒白酒,酒液渗进青石板缝隙,像极了当年渗进红土地的鲜血。 有个参加过211高地战斗的退伍兵说,他现在夜里还会梦见李发忠的哭声,那声音能把人从睡梦中硬生生扯醒。 信息来源: 昆明军区政治部《老山前线普通战士事迹》
杜某枝和郭某宽早在2012年8月就已经离婚了,看看张干部这时间线掌握的多准,中间
【8评论】【1点赞】